农民出身,初次创业亏200万,他靠一件衣服翻身,年收100亿

36氪财富故事2019-05-14

如果你活得安逸,那是因为你没有遇到太多的苦难。穷则思变,逆境之中的人往往能爆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

他出身农民,年轻的时候当过兵,做过公社干部,40多岁二次创业,和儿子一起开服装店。

如今,他的企业旗下拥有10多个服装品牌,年收超100亿元,市值220多亿元。

他就是森马的创始人邱光和。

01

试图通过参军改变生活

1951年,邱光和出生在浙江温州的农村地区。

那个年代,每个家庭都不富有,大家都在温饱线上挣扎,可邱光和家的情况更严重。

他10岁出头的时候,父亲突患重病,家中塌了半边天。

坚强的邱光和白天劳作,晚上就去夜校读书,就这样他读完了初中。

成年后,一直待在农村的他,十分迫切的想要改善家庭的状况,此时他有一条便捷的路——参军。

邱光和在军营待了4年,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磨砺了他的性格。


转业回到家里的他得到了村里的重视,当了公社干部,做一些宣传工作。

就这样,他在公社里任职了10多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而来。

温州人是出了名的会经商,当然他们也并不是天生如此,都是在后天的熏陶下逐渐成长的。

但凡商人都必须具备一个品质:敢为天下先。

你只有勇敢的迈出那一步,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才能抢占市场的先机。

改革开放仅仅3年,市场经济的春风就催生了一大批个体户,那些走在别人前面下海的人大多成了万元户,看得邱光和心里直痒痒。

此时的邱光和已经成家,年龄也早已过了30,可事业上却一事无成,1984年,他终于迈出了那勇敢的一步。

02

初次创业失败

那一年,他和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工贸公司,主要销售家用电器。

但是合伙的企业大多存在创始人理念不合的问题,即便没有太大的理念差异,但每个人的家境和心境也不同。

因此,不到4年朋友相继离去,散伙了。

但邱光和还想坚持,他自行成立了“瓯海家电”,开始了单干之旅。

刚开始那几年,邱光和的生意做得还算不错。

凭借着之前的资源积累,他迅速打开了温州的市场。一连开了5家门市部,销售网点遍及市内,达80多个。

如果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那么邱光和还算“起”得比较早,顺利收割了一波红利。

但这个白手起家的农民实力还不够强,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加入电器行业,尤其是在商业氛围浓厚的温州,竞争尤为激烈,邱光和开始落于下风。

1994年8月,一场台风摧毁了他的库存,200万元打了水漂,把他逼至了绝路。

“天灾人祸”一起来,无路可退的邱光和只好关门大吉,开始寻找新的创业领域。

03

再次入局服装领域

二次创业的邱光和尝试过房地产,但后来还是看中了服装市场的潜力。

吃穿住行,可以说是商海之中长盛不衰的几个领域。

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之中的潮流服装几乎是年年一变,人们开始追求时尚、好看,服装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1996年,邱光和和自己20多岁的儿子一起创立了“森马服饰”。

以潮流品牌为标榜,森马在1997年3月开出了首家门店。

到了2012年,鼎盛时期的森马拥有4400多家门店,2016年它的营业收入达107亿元。

这些年,森马是如何崛起的呢?

1对标快时尚品牌

随着服装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的经营理念也要随之变化。

森马对标的是国外的快时尚品牌H&M,为了跟上国际的步伐,不论是产品的设计,还是门店的展示,它都会不断地更新。

同时,邱光和还制定了“五年计划”,立志把森马打造成全国性的品牌,占领市场高地。

2增加童装,扩充品类

2013年,森马的门店在扩张的同时,营收方面却不乐观,下降超12%,此后几年情况也不太好。

究其原因,在于国外品牌的“入侵”。

彼时,优衣库、H&M、Zara品牌开启了中国市场的扩张步伐,国内的许多企业的市场份额都遭到了挤压。

虽然,专注于年轻人的“森马”营业收入缩减,但是它旗下的儿童品牌“Balabala”却有不错的营收。

早在2002年,邱光和便开始向童装市场布局,因为他明白单一的品类风险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今,森马的旗下拥有10多个服装品牌。

3布局电商,线上转型

线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趋势,但森马的线上之路似乎起步的有点晚。

它从2010年才开始通过电商平台来出售产品,但线上的利益让邱光和尝到了甜头。

2014年的双十一,森马单日成交量达2亿元。

随后,它推出了专门的线上品牌,成立电商部门,布局物流产业,大力进军电商领域。

04

结语

如今森马的市值超过了220亿元,旗下产品以成人休闲服和童装为主导,市场竞争力处于国内服装行业的前列。

从一个农民到220亿市值企业的董事长,邱光和的创业之路可谓十分坎坷,但也正是这种坎坷让他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保持着机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外部的环境大同小异,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我们内心的变化。

当陌生的环境变得熟悉,生活和工作就是不停地重复,你是习惯了安逸,还是选择拼搏?

本文来源:36氪财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