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巨头巨额离岸资金返美 将引发更多大型并购交易

    热点聚焦 2017-02-20
    导语:彭博社周四撰文指出,对美国科技产业投资者而言,并购交易已被他们列为2017年的重大投资机遇之一,而这一切可能要感谢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科技公司是离岸资本的主要持有者之一。根据统计,截至2016年9月30日,苹果、微软、思科、甲骨文和Alphabet合计在海外持有4860亿美元现金储备。特朗普此前已暗示将通过税制改革,把现行35%的税率削减至10%,鼓励美国企业把海外现金储备带回国内。资产管理公司CarmignacGestion负责人大卫·奥尔德(DavidOlder)表示,如今这些现金储备中的一部分被带回美国,意味着并购交易的数量将会出现井喷。“自特朗普当选总统后,Netflix等公司的股价表现一直非常强劲,”奥尔德说。“收购Netflix这样的公司属于大型并购交易,不过待离岸资金返回美国后,此类型的交易可能会出现。”截至目前,Netflix方面对此报道未予置评。微软、甲骨文和Salesforce.com去年合计投入400亿美元用于收购,绝大多数被收购的对象均为软件公司。彭博社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7月为自2007年以来软件产业并购交易最活跃的一个月份。科技股的表现同样也超出市场平均水平。标准普尔500信息技术指数在2016年上涨了12%,今年以来又上涨了8.2%,表现强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同期9.5%和4.4%的涨幅。资产管理公司PolarCapitalTechnologyTrust科技产业总监本·罗格夫(BenRogoff)表示,“我们目前非常看好‘软件即服务’类公司的股票。我们认为此类公司获得了所有的增量软件支出,且很可能仍然是并购和收购的对象。”云计算对奥尔德而言,类似Alphabet和亚马逊这样在云计算产业中领跑的企业,将会在2017年进行一系列的小型并购交易。CarmignacGestion目前持有圣克拉拉云计算公司ServiceNow的股权。“我们认为对于想要加强云计算产品的企业而言,ServiceNow将是他们良好的收购对象,”奥尔德说。PolarCapitalTechnologyTrust同样持有旧金山数据分析公司Splunk的股票。彭博社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Splunk是成长最快的数据分析公司之一,但该公司股价在2016年依然下滑了13%。罗格夫说,“我们对软件企业投入了许多,绝大多数的投资是预期它们将被收购,Splunk当然也是它们其中的一员。”截至目前,Splunk及ServiceNow均对此报道未予置评。SnapIPO阅后即焚应用Snapchat开发商Snap的首次公开招股,是今年最受市场期待的首次公开招股之一。Snap早在去年年底便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秘密提交了招股说明书,计划以200亿美元至250亿美元的估值上市。这家公司本月初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提交招股说明书,计划通过首次公开招股募集最高30亿美元资金。格罗夫表示,Snap股票将在明年此时被纳入他的投资组合。“Snap是具有吸引力、受众快速增长的独特资产,”他说。“尽管这家公司最近才开始认真考虑创收问题,但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与Facebook进行首次公开招股时极为类似。”在Snap最后一轮融资时,该公司的估值为180亿美元。截至目前,Snap发言人对此报道未予置评。资产管理公司GAMHoldingAG掌管着1180亿美元资产。该公司投资总监马克·哈维廷(MarkHawtin)表示,“如果Snap的发展没有超出周边网络,那么它将会是Twitter,而不是Facebook。”亿卓智库今年以来,思科已宣布斥资37.5亿美元收购筹备上市的AppDynamics。律师事务所BakerMcKenzieLLP在周二发布报告称,今年将是自网络泡沫破灭后科技产业并购交易最多的一年。
  • 别指望用付费筛选出优质内容,它只是真爱粉的“爱的供养”

    热点聚焦 2017-02-20
    导语:畅销书未必是好书,付费也未必能够筛选出优质内容。但是通过付费确实能够筛选出有价值的用户:只有付费人群,才是高价值的目标人群。对于内容付费,一种常见的观点是价值稀缺论。这种观点称,当信息爆炸、免费内容泛滥的时候,人们愿意通过付费的方式以让自己的更值钱的精力消费在更优质的内容上。然而,内容付费真的能够实现内容筛选以得到更优质内容么?未必!时下内容付费的主流是以类似年刊的方式,预付费一次购买整年的内容。在不退款的前提下,这种消费更像是一次荷尔蒙主导的冲动消费。以“李翔商业内参”的热销为例,一个朋友的评论很精辟:你都不愿意为李翔及其一众编辑精心编写的杂志付费?怎么就愿意为他一个人产出的每天豆腐块点评付费呢? 这究竟是价值消费,还是冲动消费?同其他付费行为一样,用户的内容付费是一个不等式:一端是用户对内容的价值认知和需求强弱,即付费意愿,另一端则是获取替代内容所付出的成本。只有付费意愿显著大于替代成本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为内容付费的动作。“功利化”内容更易促成付费意愿在付费意愿方面,分为价值认知和需求强弱两个方面。对内容价值认知,即“值得”,用以衡量一个内容或服务是否匹配其价值。如何让用户觉得值得?让内容具有最短的可量化、可变现路径或许是选择之一。人们往往更愿意付费购买那些可以自我投资、或是迅速转化为产出的内容。参考企鹅智库的调查数据,“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最被用户认可,有63.3%的人有意愿付费;职业与学业的发展建议,也达到将近四成的付费意愿。因而,内容产品“功利性”化的包装成了不少知识出品方的选择。主打“功利化”,能够更容易的促成用户的付费意愿,却也容易造成中后期口碑的缺失。毕竟,干货的产出是需要积淀和整理的,每天都新鲜上架的往往是耐不得仔细咀嚼的快餐。一旦用户发现内容并没有帮助他们达到“功利性的目的”,对于内容是否为干货的吐槽和不满就会慢慢发酵出来。如何避免“是否干货”的评判,一种比较讨巧的方式是做娱乐化内容。用户花钱买的就是一部电影的网络观看权,买的就是一段最新的相声段子或是有声小说。通过大IP、网红的加持,娱乐化的短内容也一定能够在内容付费的赛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需求的强弱程度,即“需要”,用以决策是否当下有必要购买某一个内容或服务。由于绝大多数内容消费都并非必须,所以在这一环节里平台方更多不遗余力的做宣传:无论是喜马拉雅的促销,得到的分享送礼、36氪给首批购买用户构建的资深读者群等等。都在用自己的流量渠道营造出一片内容正热销,早买早获益的氛围。为了强化内容产品的价值感和紧迫感,名人背书、平台认证就显得愈发重要。于是,内容产品的介绍信息变得越来越像被塑封书籍的腰封,人们只能通过精美的装帧、销售排行榜和封面上一个又一个名头来做出是否消费的判断。付费是筛选内容还是筛选用户?我并不否认多款内容产品在商业化变现上取得的成绩,无论价值消费还是冲动消费,只要卖的出去的就是好生意。但产品价值终须一个度量单位来衡量,只有复购率(留存率)才是产品的标的所在。再过几个月,《李翔商业内参》就满一年期了,届时会有多少购买者续费呢?畅销书未必是好书,付费也未必能够筛选出优质内容。但是通过付费确实能够筛选出有价值的用户:只有付费人群,才是高价值的目标人群。对于罗辑思维和得到来说,付费的行为一次又一次的将那些价值观认同以及价格认同的人群筛选出来,只有这一小撮人才是为罗辑思维持续付费的目标用户:他们看了视频、听了音频、买了会员、买了月饼、订了书籍,如今又买了得到上一个又一个的专栏。一次次的筛选,让罗辑思维更加明确自己“爱智求真”的目标用户。以我参加过的几场知乎Live为例,主讲人无一例外的在Live末尾留下了自己的公众号或是个人号,通过公众号和朋友圈的方式持续输出影响力。10元听一次的理财Live,只是借由门槛划分出对理财真正有需求的人群,在这群人上进行朋友圈理财产品推荐,才能够实现个人影响力的最大化变现。从用户筛选的角度来思考,内容同质化和盗版反而不是太大的问题了,:同是技能型产品,选择消费你而不消费别人的才是品牌认同者;消费盗版的用户本来就不是真爱粉,不值得为其太过伤脑筋。站在内容生产商的角度来看,无论将内容产品打包卖给平台,还是直接卖给用户,只要利益最大化就是最优的方式。亿卓智库毕竟,一次199包年的服务可扩展性低了些,如何从这些已付费人群的口袋里掏出更多的钱,才是一门更大的生意。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建立影响力,通过付费内容的门槛筛选出核心受众,通过社群精耕的方式更直接的运营核心受众,这或许才是小而美的内容付费的未来?
  • 阿里今日将召开2017年“新零售”战略发布会

    热点聚焦 2017-02-20
    阿里今日将举办2017年“新零售”战略发布会,宣布其“新零售”战略,或公布收购大润发。之前有消息称阿里的联姻对象是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不过这一消息已被阿里否认。《商业观察家》称,阿里新零售“联姻”对象是百联集团,且此次战略合作暂未涉及股权层面,但相关合作后续可能推进。可能会类似于阿里巴巴与银泰的早期合作。亿卓智库
  • 请关注这三个数据,这将决定你的产品适不适合烧钱玩补贴!

    热点聚焦 2017-02-17
    互联网产品近五年从付费时代到免费时代,再到补贴时代,特别是团购大战、O2O的兴起,似乎做一款互联网产品都非补贴不可。而随着美团、大众点评的合并,滴滴收购Uber中国,似乎补贴时代进入终结。关于巨头的合并,我在此多说一点,垄断向来不是依靠市场上还剩几家公司或者业内是否有巨无霸公司来判断,而是市场的准入机制,是否允许给你资质、允许你从事这个行业,另外垄断也不一定全是坏处。回到正题,在整个市场的补贴浪潮下,越来越多的跟风者,不知道你是否有想过自己的商业模式,去计算过投入与产出。请关注以下三个数据: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用户获取成本LTV:Life Time Value,用户的终身价值PBP:Payback Period,回收期用户补贴以及给到渠道方的费用,均属于获取用户的成本,也就是CAC,而最为简单的道理都懂,公司想要盈利,那么从用户身上获取的价值,就一定得大于获取用户的成本,也就是LTV>CAC。另外由于LTV可能是5年,甚至10年都有收益,但为了减缓公司现金流的压力,PBP越短,越有利于公司的现金流和再投入,也能减轻公司的融资压力,因此一般希望能把PBP控制在一年以内,这就是比较理想的商业模式了。按照这个模型,我们很清晰的感知,当LTV<CAC的产品并不适合做补贴。比如很多低频的消费,就不大适合做补贴,因为用户的终身价值很低,当我们看到所谓的互联网驾校做补贴时,应该就能够感受到这个市场是多么的疯狂,连驾考这种一次性消费的产品能被补贴渗入,真心不知道用户的终身价值从何而来,如果是后期的买车、汽车保险等未免太远了些。亿卓智库但不要以为LTV>CAC,并且回收期能够控制就高枕无虞了,这恰恰是诸多公司出现问题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公司就是因为忽略了对LTV的剖析,导致整体商业模式的坍塌。关于用户的终身价值,一定记得评估渠道,把有效用户视为重中之重!LTV=(某个客户每个月的购买频次*每次的客单价*毛利率)*(1/月流失率)比如近两年,市场上补贴做的最凶的滴滴,在我看来其做补贴,更多是品牌层面曝光、培养用户习惯,以及无奈之举。因为我们分析受到滴滴补贴的用户,至少有八成并不是其的目标用户,当网约叫车合法化后,滴滴的目标用户是谁就更加清晰了,其针对的群体,应该是原本打出租车的人群,解决打车难的问题。所以,如今滴滴提价其实是很正常的举动,而在朋友圈大呼坐不起车的朋友们,你们本就不是滴滴的目标用户。所以滴滴这款产品的LTV其实是相当低的,因为获取到了大量无效用户,这些仅仅因为补贴使用,原本做公交地铁的用户,当补贴结束后,大部分都会流失掉。庆幸的是这个行业里有足够大的利润空间,而通过资源共享,滴滴能够获取到的收益远超传统的出租车公司,并且产品不断迭代,完善全方位的出行解决方案。不过,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就没有滴滴这么幸运了,盲目的补贴,获得了一群因补贴而来,因无补贴而走的用户,竹篮打水一场空,花掉大笔资金,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补贴的出发点一定是获取到目标用户,而不是无效用户,因此补贴在其次,选择的渠道,是否能获得真实有效的目标用户,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