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IP运作弱爆了,看《魔兽》和《愤怒的小鸟》如何掏走我们的钱包

    热点聚焦 2016-06-08
    你可以不参加高考,但你不能不看《魔兽》。这是近几天朋友圈里“安利”电影《魔兽》的标准话术。就在今天,由风靡全球的游戏改编的电影《魔兽》将正式登陆中国。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惊险特效……从游戏而来的《魔兽》具备了卖座电影的所有要素。而这一切并不重要,因为在游戏玩家心里,《魔兽》承载的青春回忆已超出了游戏的范畴。据报道,在海外第一轮上映的20个国家中勇夺19个票房冠军之后,在第二轮上映的8个国家中,影片在英国、爱尔兰、巴西、西班牙、荷兰、土耳其、比利时的上映当天便夺下票房头筹。另外,《魔兽》在德国映后的第二个周末,依然持续坐稳票房的头把交椅。被誉为“承载了千万玩家10年青春”的《魔兽》,在全国各地也掀起了预售狂潮。根据相关票务平台公布的数据,截至昨日上午,《魔兽》零点场的预售票房已超过历史第二高的《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紧随排名第一的《速7》;全国总共285个IMAX零点场全部售罄,票房已超《速7》保持的记录,成为了新的第一。多位业内人士预期影片的首周末票房有望超过《速7》,很可能成为新的外片首周末票房冠军。而另一个已经上映的电影,同是改编自游戏,也声势大噪。“一个老套的冒险故事,角色设定与游戏设定吻合但剧情低龄,以至于每个人的下一步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尽管看完《愤怒的小鸟》之后你可能会得出这样的影评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你的确花了金钱与时间,走进影院,完成了从游戏玩家到IP粉丝的晋级仪式。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的上映让人们看到了非故事性IP类的休闲游戏在影游联动上的更多可能性。用这样的IP拍电影,票房绝不会低。影游联动:超级IP这样吸金《愤怒的小鸟》5月20日在国内正式上映,首日就以32%的排片比斩获近5300万元的票房,远超《疯狂动物城》首日14.6%的排片量,上映两天,票房破亿元。然而,让你去影院买票看电影,只是影游联动的第一步,也是最粗浅的一步。第二步则是勾起你对游戏的回忆,重新成为游戏玩家。《愤怒的小鸟》风靡一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失去了市场占有率。而你可知道,开发此款游戏的Rovio公司已在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三年亏损。Rovio CEO Kati Levoranta曾表示:“随着3D动画电影《愤怒的小鸟》的上映,作为此次大电影的互动手游《愤怒的小鸟冲冲冲》将把品牌重新带回移动游戏领域。”这对于一个已经“过气”很久了的游戏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影游联动。于是,看了电影的你找出很久没玩儿过的游戏又狠狠地回味了一把。等你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玩过了瘾,放下手机和pad,你还会发现自己早已在真实的世界里被这个强大的IP包围。蒙牛、麦当劳、加多宝、恒大冰泉等品牌都推出了“愤怒的小鸟”特别款。毋庸置疑,周边也是影游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物件的贩卖为IP全链条的开发画上圆满的句号。不光是《愤怒的小鸟》,《魔兽》也已打开战局。美邦服饰旗下产品魔兽系列MTEE在聚划算首发;《魔兽》大电影官网玩具产品的中国地区总代理美盛文化则表示已经开发出的近百款魔兽玩具,也将与电影同期上架。国外成功之道不管最终票房如何,《愤怒的小鸟》和《魔兽》都是赚足了眼球,而这样的情况也不是特例。《古墓丽影》、《波斯王子》、《漫威迷城》、《侏罗纪世界》等都是国外影游联动的成功案例。最近上映的《美国队长3》是漫威今年的重点之作,我们也看到,在《美国队长3》上映之后的两周,几款漫威IP的手游都出现了强势增长的表现。RPG冒险游戏《漫威:未来之战》收入比此前的两个星期增长了300%;《漫威格斗:冠军之争》下载量增长50%,在美国App Store畅销榜的排名上升到了第7;社交模拟游戏《漫威复仇者学院》的下载量相比此前两周也增长了200%。机智的漫威与第三方开发商合作,将《美国队长3》的所有角色一步步植入到游戏中,引发玩家的下载欲望。漫威互动和数字分销总经理皮特•菲利普斯(Peter Phillip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队长3》对我们的数字产品线带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显著且具有持续性的影响。我们的畅销游戏、应用和数字动漫作品的安装量和收入都有明显增长,这对已经在畅销榜处在领先位置的产品来说非常有意义。”这些影游IP的联动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沉淀。《愤怒的小鸟》始于2009年,《魔兽》沉淀了11年,漫威更是几代人的陪伴。成功的IP,大多经过长达数年的用户培养,积淀下一批游戏的死忠粉丝。游戏IP延伸至影视,引导用户从游戏粉丝转向IP粉丝的过程相对简单。与此同时,电影的热映也能唤醒老玩家,让游戏焕发新光彩。相反,《头脑特工队:泡泡乐》是由皮克斯同名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改编的消除游戏。该游戏在7月份上线后也借到了电影的东风,一度登顶免费榜榜首,不过作为新的系列IP号召力相对有限,并未在榜单顶端长时间停留。另一方面则是踩准了时间点。游戏与电影推广的配合时间很重要。只有在作品的高关注期进行开发,才能将IP价值最大化。当然还有本身质量过硬。《神偷奶爸》系列的第三部《小黄人大眼萌》于去年6月上映,凭借前两部电影积攒下的系列人气和角色基础,小黄人电影的票房进入了影史纪录前十。但与之相关的游戏并未取得好成绩。环球授权Gameloft的《小黄人快跑》借势短暂回升之后,随后8月份电影热度消退,游戏排名也逐步下降,并于9月基本回落至原有水平。借像素大战上榜的《吃豆人》以及《碟中谍》和《海绵宝宝》的同名游戏也有相似的情况。国内影游联动魔咒在外国影游联动的电影、游戏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中国的影游联动却陷入怪圈。对比之下,国内影游联动尚无大起色的原因也显而易见。像《屌丝男士》、《西游降魔篇》、《十万个冷笑话》,这些影视IP热播热映,但其衍生的游戏却少人问津。影视剧IP的生命周期较短,虽然在播出时可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但当影视剧收官以后,用户的注意力马上转移,游戏推广难上加难。触控科技CEO陈昊芝也曾向腾讯科技表示,中国影游联动的障碍在于电影IP的沉淀还是不够。比起国外几乎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几十年的优质IP,国内电影的持续时间还是太短。反观国外,《复仇者联盟》上映于2012年,但其中的美国队长诞生于1941年;钢铁侠诞生于1963年……每一个重要角色都是陪伴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成长的。而国内一些IP看着似乎有好的苗头,就立即“收割”,还没有真正养成坚固的粉丝就盲目开发,开发后的效果肯定不如人意。另外,将IP过分复杂化往往招致观众的反感。一开始就以商业为目的做IP开发,这在国内并不罕见。一位动漫领域的业内人士告诉腾讯科技,现在的开发方通常会在项目启动之初就把后续周边售卖的东西加在人物设定里面。当然,游戏公司与电影公司的配合也是一大问题。在国内,多数游戏公司基本只在确认某一影视IP足够成功后,才出手购买版权,继而制作游戏。IP的“联动”几乎为零,影视的作用仅在于初期吸引流量,而核心玩法和IP本身并无深度结合。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史上最严高考反作弊:无人机和人脸识别均被用上

    热点聚焦 2016-06-08
    导语:销售作弊器材的人员往往都是团伙作案,通过网络发展下线,甚至把魔爪伸向学生信任的老师进行兜售,形成了销售、指导等全流程链条。2016年高考已经进入到第二天,作为“作弊入刑”后的首次高考,不少地区都出台具体举措,提升考场作弊防控系统。实际上,无论是作弊技术还是反作弊技术,近年来其技术含量都得以大幅提升。在有关部门破获的案件中,骨传导、米粒耳机、橡皮擦接收器等“高考神器”频频出现于高考考场,场内外人员密切配合传输答案。在一些案件的判决书中提到,销售作弊器材的人员往往都是团伙作案,通过网络发展下线,甚至把魔爪伸向学生信任的老师进行兜售,形成了销售、指导等全流程链条。去年,有考生将谷歌眼镜和Apple Watch带入考场,但在今年,智能手表手环不再允许被带入考场。而在很多省份,对带入考场的橡皮也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因为橡皮极易成为作弊工具。带有显示屏的作弊橡皮这种橡皮看起来与正常橡皮无异,但拆开外壳,里面竟然会出现显示屏,可以用于接收中英文、数字等考试答案信息。有报道称,一个橡皮擦作弊器一般成本不到300元,但卖价却高达万元,即使高考反作弊严格,也仍不乏有考生铤而走险。用于作弊的隐形耳机隐形耳机由于其隐蔽性而成为近年来高考作弊的热门工具,有些产品甚至采取植入体内的方式,需要手术开刀才能取出,另外还有口含式耳机,被发现之后会被吞下销毁证据。隐形耳机探测仪为了应对这一“煞星”,教育考试部门则利用隐形耳机探测仪进行监控,这一探测仪也被称为“监考大师”,其形状比烟盒略大,能够探测无线信号,并能对信号进行监测、定位、监听和录音。若有人使用隐形无线耳机,还能确定其具体位置。而对于了解反作弊规则的“老司机”而言,他们可能会采用较为冷门的作弊方法,比如作弊鞋、作弊钱包和作弊荧光棒等。作弊鞋作弊鞋可以用于接收答案。在辽宁沈阳,一位被查获专门从事研发作弊鞋的人员表示,“目前的所有考试屏蔽和探测设备对我的产品毫无用处,因为我的设备发出的信号都是通过加密的,频段都是高端的。”作弊钱包作弊钱包与作弊鞋的原理相似,好处是方面操作,但劣势是不便于隐藏。作弊荧光棒山东济南曾查货一起利用荧光棒进行的舞弊,该荧光棒外观和普通的笔几乎没什么区别,但荧光灯照射下所写内容清晰可见。为防范类似的高考作弊,湖南等地今年实行高考“无声入场”,即不允许考生带任何金属物体进入考场。考生入场检查时,以金属探测器不发出报警声为标准,让各种高科技作弊产品无所遁形。“在以往的经历中,曾出现过考生将手机藏在鞋底、绑在大腿等意欲蒙混入场,今年会从人防和技防上严防。”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表示。人脸识别和无人机被用于反作弊广东、湖北等地今年升级标准化考场作弊防控系统,通过指纹识别、人脸识别验证考生信息,考生将“刷脸+验指纹”进考场。“今年最重要的变化是将每位考生的姓名、身份信息,包括指纹和照片,录入官方验证设备,考生会先进行金属探测仪的检测,再进行身份验证,人防、技防并举严防作弊和替考。”黄友文说。湖北要求所有考场和考生休息室安装和有效使用防范无线电通讯作弊的设备,并将出动无线电监测车对疑似作弊信号进行拦截、干扰,利用高科技手段防范和打击手机、无线耳机等作弊行为。无人机被用于反作弊据悉,在考生众多的河南省,很多考点已经开始采用无人机防止考生高考作弊。无人机能“全频捕捉”无线电信号,并实施跟踪、定位,最远可以飞近千米,能够在500米高长时间悬停并进行360度旋转、扫描,续航时长半小时。无人机的操作界面上有一个类似于“心电图”走势的“波纹显示器”及测试地附近的地图。附近一旦出现可疑信号,“心电图”便会产生相应的波动,且通过定位,系统可以迅速、准确地为工作人员提供发射源所在的位置。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58同城总部被砸,分类网站的低端招聘走进死胡同

    热点聚焦 2016-06-07
    最近,名为“京冀伟业”的劳务公司员工围堵58同城总部的大厅,只因前者涉嫌牟利“黑职介”而被封号。由于各种低端劳务中介的泛滥,而今不仅58同城,包括赶集等在内的分类信息网已经被冠上了“信息混乱”的帽子。虽然不停的修改LOGO设计、不断的兼并收购、一直用大牌明星代言,但这种衍生于WEB 2.0时代,诞生超过10年的老龄网站,开始面临着被遗弃的困境。招聘:信息太多,有用太少与专业的招聘网站、职介平台和APP相比,58同城、赶集网等信息分类网站更像是一个“大杂烩”。因为涉及到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如租房、二手物品、招聘、二手车、家政服务、商务服务、餐饮等多个领域,自然在每一个垂直领域不可能真正深耕下去。与每个领域的专注者相比,信息分类网站始终缺少聚焦性,难以适应更注重细分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当下。目前,信息分类网站在招聘领域的缺陷就是信息太多,有用的却太少。以北京地区招聘为例,最热门的职位是销售、服务员、技工、营业员、保安等低端职位。虽然工作不分贵贱,但这些低端职位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大、工资较低、福利待遇较差等,而从事这些低端职位的人群往往学历较低,缺少一技之长。而信息分类网站就是在低端职位招聘领域“厮混”,最大的杀手锏就是以极低的门槛让各种劳务公司等入驻。好处是让自家网站上的招聘信息看起来如大海一样广阔,能给资本市场讲出更好的故事。坏处则是管理不严格,自然会滋生多种问题,无用消息泛滥就是典型案例。比如北京地区销售的招聘信息很多看起来没有任何“营养”,而CEO/总裁/总经理的招聘里面大部分都是无用信息。招聘广告同样涉嫌竞价排名广告消息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招聘原本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招聘单位抱着寻求人才的初衷,而应聘者则想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位。按照这两者的需求,招聘平台应该通过对招聘信息、应聘者需求等进行大数据比对后,进行更加精准化地“配对”。但目前信息分类网站在招聘领域却玩起了小九九,一味地“向钱看”,有的类目分类招聘信息内页前十几名都几乎被付费招聘企业和职介占领。而这些付费招聘企业和职介所提供的职位只适合少数应聘者,却占据最显眼的位置,严重干扰应聘者去挑选心仪职位。别说实现精准“配对”了,能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就不错了。就算主打低端招聘,也不能这样敷衍了事。劳务雇佣真假难辨,只张贴不负责的模式面临死胡同极低的入驻平台门槛,让信息分类网站上的“黑职介”越来越多。看似说得天花乱坠的招聘信息,极有可能就是一个设好的陷阱。一旦踏进去,就是钱包被掏空的结果。信息分类网上的劳务雇佣真假难辨,让越来越多的应聘者受伤。这么多年以来,信息分类网站虽然也在管控上投入很多资源和精力,但限于本身的分类模式收效甚微。信息分类网站就像是一个告示板,几乎任何企业或个人都能来张贴招聘信息,但所导致的后果却几乎没人负责。而这样的模式,只能是不断地走入死胡同。尤其是在多个精准提供职业的APP不断围追堵截之下,信息分类网站在招聘领域简单粗暴的模式,又能坚持多长时间?
  • 方太、华帝造字大战:又一场撕逼营销,但你Get到撕逼营销的点吗?

    热点聚焦 2016-06-07
    方太和华帝又有搞了啥事?事情是这样事儿的:5月30日~6月1日,方太搞了个机(yú)智(chǔn)的悬念营销。连续三天,在《京华时报》上投了整版广告,每天放出一个奇葩的汉字,让大家去猜,没有任何品牌信息,并说明6月7日揭晓。按照剧情发展,方太应在6月7日揭晓谜底,并以汉字解读为线索召开新品发布会。但!是!这个奇葩的世界就是有这么多万万没想到——方太投的猜字广告被竞品华帝在《羊城晚报》半路截胡!并结合自家产品给出了字谜的解释。这下好了,方太可等不到7号了,6月2日就站出来主动认领,并将战场转移到微博上,扔出三张海报,开始了这一轮的撕逼大战。华帝迅速给出回应,同样甩出三张海报。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广大网友已给这场撕逼大战下了判词:“看似占到便宜的华帝,实则狡黠,输了风度;看似无辜受害的方太,实则愚钝,输了智商。”#一场双输,其他友商躺赢#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难道在撕逼营销时,炒热了话题,得到了消费者关注,就真的赢了战局吗?撕逼营销中到底有什么门道,在企业想要靠撕逼上位或遇到碰瓷式撕逼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应对呢?下面就听我来告诉你,如何抱准友商的大腿,优雅的营(sī)销(bī)。什么是撕逼营销?大家觉得撕逼营销就是互掐或叫板,其实不是。在传统营销理念中这是“对比营销”的一种,即“企业通过各种直观的方法,将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在实际功能、质量上的异同,清晰的展示在消费者面前,方便消费者判断、选购。”也就是说,通过造就对立引发话题,最终落实到转化、购买。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撕逼最能引起关注和快速传播,当企业开始有组织、有预谋的撕逼,不仅能获得传播战役上的胜利,还能为品牌带来意想不到的奇效。当撕逼营销已经成为一门攻防兼顾的必备技能时,不少厂商为了吸引关注度,早已不顾下限和节操,纷纷展开互掐大战,直击竞品痛点,所以衍生出“撕逼营销”这个不太优雅的词,但名词再怎样变化,最终一定还是要落到“转化购买”上,所以在一场撕逼大战中,如果厂商只吸引了关注,没有转化、没有购买,那就不是一次特别成功的营销。当下,对于撕逼营销也已经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一旦某一个厂商突然宣布XXXX,并和其它厂商(同行或跨行)开始互掐,那么基本可以判定为该厂商即将有新品发布,或说有“重大消息”要宣布。为什么要撕逼?今天方太对掐华帝,昨天神州租车beat Uber,难道真的说一言不合就开撕吗?其实不是,看似互喷、互掐,其实是在互炒,好比1+1>2。撕逼营销与传统营销不同的地方就是当快速传播一旦影响、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当撕逼大战本身成为热点话题的时候,就将以意见领袖和KOL为首产生大量的二次传播。同时,撕逼营销就具有了开放兼容的特性,可以发挥整合效应。但是,撕逼营销有风险,盲目的它当作利器时,容易为品牌带来负面影响。微信、微博等社交类的媒体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其所具有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影响力和口碑价值上。既然是互动就有两面性,正面、积极的互动能够提升品牌价值,而负面、消极的互动只能令品牌价值贬值。因此撕逼营销需要正确引导,盲目撕逼只会降低品牌形象。到底应该如何优雅的撕逼?先回顾了方太、华帝撕逼的过程,讲了到底什么是撕逼营销和到底为什么要撕逼营销。那么,撕逼营销的第二课,就是告诉你们如何愉快的和友商一起玩(sī)耍(bī)。撕逼营销其实是个技术活,不是品牌化身泼妇真的撕了就叫成功。好的撕逼营销不仅要会初级的营销理论,还要充分的迎合大众,再结合品牌定位、用户需求、产品特点等等要素,拿捏好分寸,对舆论正确引导,才能达到出奇必胜的效果。这么听起来,是不是太难了?总结一下,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六点:目的你要有明确目的,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也可以理解成没有预谋的撕逼不是好营销。当然,目的可以是战略层面的,也可以是技术层面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但如果没有明确目的的话,撕逼这件事,请你三思而后行。定位你要知道自己是谁,做好自我认知,知道自己到底几斤几两。解释起来就是要对自家品牌要有充分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排在什么位置,可以深刻解读自家的企业文化、传递理念、产品定位、受众群体等等。要知道,定位这么重要的事儿,将影响你能不能在一场撕逼大战中出色发挥。时机你要善于发现热点、认识热点背后深层的问题,并且以优雅的姿势快速上车。前面说的你都懂,你问我什么叫优雅的姿势?就是找出或创造出品牌与热点相关的契合点,并且切入的恰到好处,否则极易出现负面舆论。比如华帝这次成功截胡,虽然快速上车,可姿势真的不优雅。而乐视、九阳、海信等众家虽姿势优雅,蹭上热度,但速度却慢了几个八拍。所以在时机面前,姿势与速度同样重要。时效性事件、热点和新闻一样,都有时效性,反应越快越好。好比先来的才有肉吃,后来的只能喝汤。除非你有奇招,可以推动二次传播。但是你自己也不想在中秋节吃粽子吧?就算你想,你家用户也想么?在时效性这点做的最好的是杜蕾斯。底线撕逼营销并不代表大众就是“重口味、品位低、无下限”。通过低俗、攻击、恶意抹黑等手段撕逼,很有可能陷入品牌口水战、网友抵制、甚至法律涉入。如果得到了曝光,却都是负面舆论。那又何必呢?品牌在撕逼的时候一定要有分寸!有分寸!有分寸!(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拉拢群众如果撕逼营销是企业给消费者演的戏,那么消费者不仅是观众、也代表业绩、更是最后的判官。所以求关注很重要,但是通过撕逼改变消费者认知更重要。你要做的是引导舆论,想方设法让用户参与互动,进行分享、转发,并且!向着你预谋的方向发展!不要冒着赔名声的风险只博得一时热闹。当然,以上6点,还有一个前提:选好玩(sī)耍(bī)伙(duì)伴(xiàng)。成功撕逼的注意点小品牌如何撕逼?如果一个很小的品牌要撕逼,那么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没人看。如果没有关注度,那为什么还要撕呢?因为架不住你有一颗想火的心啊!所以想要火只有一条路,狠下心来与行业老大撕逼,抱着拉整个行业下水的心态,把其它竞争者都狠狠的踩!狠狠的踩!狠狠的踩!说出行业的黑幕!痛点!让观众有极强代入感,都有被坑过的感觉。而你!是正义的一方!此类撕逼代表请参考著名相声演员:罗永浩。是的,这样的后果就是撕逼者成为行业公敌,被众企业合伙整死。所以一定要提前布好自救措施。大品牌呢?首先,如果是行业老大主动撕逼,那切记不要用自己的主品牌去撕,否则负面后果你承受不了。其次,如果是行业老二或老三撕老大,那么只要用自家极端优势去撕对方痛点,直到老大忍无可忍发声为止,然后顺势推出自家新品或宣布事项,拉拢重合用户。最重要的是,见好就收。毕竟你们都已经是这个段位了,因为撕逼营销而翻脸也是没必要的。最后,如果行业老大不理你,你可以上演碰瓷式撕逼,自导自演,剧本精彩,达到预期就OK了。撕逼应对策略:要相信一切的撕逼都是有预谋的。主动撕逼者应当提前策划,不怕搞大,但是不能通过各种秀下限的方式出招,渠道可以立体多样,形式可以奇葩创新,但招数不能过多,不要分散观众注意力。被撕逼者切忌仓促回应,应根据对方的撕逼招数机智回招,顺势推动事件发展,炒热话题,借力营销。招数可以有感谢对手、诚恳道歉、互相揭短、底限攻击或直接开战等。但话题炒热、目的达到后,双方应适可而止,暂时和平共处,否则真的伤害了行业前景谁也没有好果子吃。总之,来日方长,大家还是要一起玩耍的。撕逼招数盘点腾讯QQ×奇虎360鱼死网破追溯到2010年,相信大家都做过“一个艰难的决定”,到底卸载QQ还是卸载360,这是一个问题。当时360宣称QQ侵犯用户隐私,QQ反击360涉嫌黄色网站推广,强迫用户“二选一”。最后由工信部介入调停。史称“3Q大战”,是撕逼营销里程碑式的一战,但当时的花样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神州租车×Uber指桑骂槐神州专车本可以借助政府打压Uber之际顺势而上,却非要整出一套指桑骂槐的“Beat U”海报攻击Uber,嘲讽其为“黑专车”。后被Uber借势引火,用户一面倒戈替Uber说话,神州反倒烧了自己。虽然后期神州通过“怪蜀黎”文案、亿元代金券来拉拢部分用户,也赢了关注,但前期不高明的撕逼手段确实让自己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罗永浩锤子×王自如Zealer破釜沉舟2014年8月,王自如的Zealer对罗永浩团队研发的“锤子手机T1”做出了一份检测报告,双方就报告结果持截然不同观点。罗永浩发出对战邀请,史称互联网第一次约架。双方于某网站进行了一次长达3小时的撕(xiàng)逼(shēng)辩(biǎo)论(yǎn)。罗永浩直指“华强北黑幕”、独立第三方商业模式有灰色地带等问题,让大家不由得想到了老罗原来揭秘新东方、实力打脸西门子等壮举。但看上去处于弱势的王自如真的输了么?有热心网友爆料,这是一次真正有组织有预谋的撕逼营销,撕逼之后锤子科技的百度指数由不到5w突破22w,Zealer的百度指数也由不到5w突破了29w。真可谓“撕逼有奇效”。阿里钉钉×腾讯微信人身攻击就在前几天,阿里巴巴旗下的企业级应用“钉钉”向腾讯家的“微信”发出挑衅,将海报广告打到腾讯家门口地铁通道上,直指微信不安全、消息泛滥、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等问题。还在《南方都市报》打出藏头广告“微信不安全、工作用钉钉”。就在观众都等腾讯应战的时候,钉钉市场部又火速对外发出了致歉声明。真实上演一出抱紧友商大腿,为自己博得关注的好戏,也成为一场碰瓷式撕逼的经典案例。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相爱相杀在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参与投资的快的打车和腾讯公司参与投资的滴滴打车,掀起了移动打车领域的“持续烧钱撕逼大战”,以优惠券等方式对乘客和司机进行补贴抢占市场。但在2015年情人节,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联合发布声明,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这可真是不撕不相识,撕逼撕出真爱的节奏。当然,使用这样招数的公司不在少数,比如生活服务类网站两大标杆58同城和赶集网,也是为了格局终成眷侣。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反客为主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今年3月7日就是宝马百岁生日,却提前收到了奔驰的“祝贺信”,奔驰在Facebook上发布了一条消息,祝贺宝马100岁生日:“感谢100年来的竞争,没有你的那30年其实感觉很无聊。”在宝马百年这样的日子,奔驰仅靠一张海报就刷爆全世界的广告圈,点赞的点赞、转发的转发,你说宝马的心理阴影面积是多少?其实这也是撕逼,不过内容有趣、姿势优雅、时机得当。也许这才是撕逼正确的打开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