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3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保持爆发式增长

    热点聚焦 2016-05-31
      互联网的兴起造就了诸多蓝海,互联网消费金融就是诸多蓝海中最为广阔的一片。进入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更是成为各大金融平台争夺的重心,电商巨头的扎堆推出业务一度推热这片领域。  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250亿元,相比2014年的103亿元增长142%;预计2016年将达680亿元。  巨大的市场潜力之下,消费金融将如何发展?还有哪些机遇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未来3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保持爆发式增长势头  对于2015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142%的增长幅度,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分析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居民消费观念的进一步升级,以及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模式的逐步认可,未来3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保持爆发式增长势头。由于授信模式与消费闭环的制约,导致消费信贷自身发展不平衡,基于真实消费背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更具优越性。“电商平台更贴近消费者,可以通过对消费品更为灵活多样的定价和支付模式,设计出更符合市场预期的商品交易模式。与之相比,传统消费金融建立在银行的统一管理之上,其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差。”曹磊表示。  从市场来看,除了传统的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企业已经纷纷扎堆进军消费金融市场,电商、分期网站、P2P平台均有涉足。离我们生活最近的阿里、京东、苏宁、生意宝等电商巨头,也基于庞大的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分期贷款业务,如基于淘宝、天猫的蚂蚁金服“花呗”、基于京东商城的“京东白条”,还有基于苏宁易购的“任性付”等。  消费分期网站的覆盖范围则更广阔,涉及大学生、租房、购车、旅游、教育等众多人群和领域。而作为互联网金融最活跃的一部分,P2P网贷也加入了消费金融的厮杀之中。目前拍拍贷、惠人贷、积木盒子、小牛在线、银客网等数十家平台均已布局该业务。  预知未来当先知过去,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前世今生”  1.0时代:最开始的消费金融起源于传统的线下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的信用透支消费。在过去数年,传统商业银行围绕着信用卡的消费金融竞争异常激烈,随处可见各大银行的信用卡推销员满大街的跑。通过数年时间的积累,传统消费金融已经涵盖到了购房、旅游、医疗、汽车等多个领域,他们在线下消费市场已经构建了绝对的领先优势。  2.0时代:真正将消费金融推向高潮的是互联网,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很多平台都开始发展自己的线上消费金融。过去,消费金融基本上已经被银行所垄断,与大多数的创业者们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更多的创业者看到了消费金融的市场机会,最开始的就是以电商等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平台兴起,不过由于这类消费金融威胁到了银行的生存空间,他们也打响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击战。  去年6月,国有大行工行正式揭牌国内银行业首家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试图整合全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全面发展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线上的消费信贷业务。另一家国有银行建行也不甘示弱,通过“善融商务”实现了电商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根据消费者的交易行为、物流信息与贷款额度相关联。  除此之外,很多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打造自己线上消费金融平台。  3.0终极时代:对于纯线上消费金融平台来说,与银行直接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京东金融旗下白条非常聪明地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开始与各大银行达成合作,开启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金融时代。同时,他们也开始全面进军线下,并打造自己的线下消费场景,做起了信用贷款业务等;京东金融还在“白条”的信用评估基础上,推出了现金借贷产品“金条”;未来“金条”业务有望和银行合作,共同带动消费资金供给。  线上线下结合仍是大势所趋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由此看来,未来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一定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对于传统银行来说,他们缺乏线上消费场景,但对于线上消费金融平台来说,他们又离不开银行的支撑,未来二者之间的结合则能够把整个消费金融市场蛋糕做得更大,并刺激和带动整个国内的经济发展。可以看到,这一趋势目前基本已成为行业共识。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此次发布的报告也具体分析出未来互联网消费金融将呈现出如下趋势:商店购物功能消失,扮演“展示场景”功能、预授额度需扩大,可享即时贷款服务、生物特征具有授信贷款信息,简便贷款流程、一站式购物平台无缝衔接购物与消费金融平台、虚拟钱包使现金使用率下降、形成金融生态系统,使各方共赢、信贷产品加速线上化、场景化等趋势。
  •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从“反标题党”变为“标题党”的

    热点聚焦 2016-05-31
    摘要: 在这个会写字的人都有公众号的全民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在昼思夜念如何炮制“标题党”,信息过载已经变成了“标题过载”。《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福克纳:谈谈私人生活》《怀特:再到湖上》、《黑塞:童年轶事》......在看惯了朋友圈里一二十字转发中那些想要拽你点开的“过度热情”的标题之后,这些一副“冷漠脸”、高冷端、装的标题是不是反而满目清凉、如沐春风?这些散文(如今只有鸡汤文、吐槽文、图文夹杂文,散文是什么o(╯□╰)o),选自一本前一阵在豆瓣上被重新发现的《20世纪中外散文经典评点珍藏本》。当然,颇为反讽的是,如果不是“标题党”,这篇名为《被一套中学时买的二手书吓呆了……》的日记也不会收获1800次推荐,15000次喜欢(按照微信公号的度量衡,又一篇10万+诞生了)。而这本1997年的“古董书”转眼间就在孔夫子网上卖断货,在淘宝上被炒到了105一套——一篇标题党让一本“反标题党”的书一飞冲天跻身“爆款”,没有比这更能映衬出我们对“标题党”既爱又恨,身体沉溺而嘴上逃离的纠结内心了。其实这本选集并无出类拔萃之处,也并非什么大家之选,在90年代的书店里应该触目皆是,之所以让如今的网民“如获至宝”,无非是在标题党重口味的百般刺激味蕾几近麻木之后,一见清爽的小葱豆腐则喜出望外而已。至于作者的脑洞——凭这一套书中的目录,每天推荐一篇,是不是足够创造一个非常有深度的公众号?放心吧,虽然足够有深度,但阅读量绝对惨淡如冬日斜阳。就问一句,你在朋友圈多久没有看到这种风格的标题了?终日“埋食”朋友圈的人可能已经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其他类型的标题吧。就像在某些年轻人眼中,出生之前的世界是一片荒原一样。那本散文选就是在荒原上捡到的一块“天外飞石”。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标题党是网络上一小撮利用各种颇具创意的标题吸引眼球,以达到各种个人目的网民们的自发性组织。其主要行为简而言之即发帖的标题严重夸张,帖子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这是数年之前的“门户纪”时代《标题党白皮书》中对于标题党的定义。请注意里面的几个关键词:一小撮、自发性组织、严重夸张……以及这份史料喷薄欲出的那股轻蔑之意。然而,就在几年之后,我们对“标题党”的感情已经悄然由厉转温,由嗤之以鼻到孜孜以求,原因说来简单:因为门户时代制造标题党的是一帮经常在评论区被“问候全家”的小编,而在这个“会写字的人都有公众号”的全民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在昼思夜念如何炮制“标题党”。《手把手教你怎么制作10万+微信标题》、《标题党的自我修养:病毒式内容传播背后的科学原理》、《半年做出3600篇10万+,他是如何做到的?》……这些速成秘籍你一定见到过,而且人人甘之如饴。我们不再以标题党为耻,反而正在以不会做“标题党”为耻。当然,到这里“门户纪”时代的标题党定义要重新改写了——不是朋友圈里“一小撮”不转不是中国人、男默女泪等欺骗感情的低劣标题制造者,而是将标题作为唯一赌注、将吸引点击分享作为第一追求的人。当《人民日报》及少数纸媒还在几年如一日痛心疾首地呼吁媒体自律与网民自觉,“请刹住标题党这股歪风邪气”,标题党已经悄然从旁门左道升级为常规操作,成为信息生产与消费的日常。标题党也早已甩干净身上的“脏水”,褪去贬义色彩。再像过去一样继续给标题党扣上“一小撮”的帽子,然后诉诸道德律令口诛笔伐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是到了不逃避不自责、不意气用事地正视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标题党这件事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泥潭,满眼标题党的世界尽头又会是何种光景呢?请容许我扛上鹤嘴锄,穿上工作服,来一趟双手沾满“比特泥”的考古之旅。从“朋友圈纪”向上回溯到“门户纪”、“纸媒纪”,来看看标题是如何在历史流转中不断嬗变,演化成今天这幅面貌的。学过新闻史的都知道,大众商业报纸在诞生之初就是以“标题党”的面目登上历史舞台的,在报纸的“街头兜售年代”,报业大亨普利策和赫斯特掀起了比拼谁的标题更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大战”,甚至不惜拦截外交信件、煽动美西战争、促成总统谋杀。在熙来攘往、人流匆匆的街头,一份报纸能否售出全系于标题是否足够耸动到令人驻足。试想一下这三个标题:《宋教仁被杀害》、《宋教仁被袁世凯杀害》、《宋教仁被袁世凯派的杀手杀害》哪一个更能让路人情绪一触即发?这不禁让我想起在火车站地摊报纸上被“杀害了”无数次的刘德华,以及《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的知音体。按照新闻史的写法,“人咬狗”的黄色新闻街头横溢、泛滥成灾之后,开始出现了严肃新闻与低俗新闻的分野,媒体开始进入分众时代。当报刊亭和送报人取代了街头叫卖的报童,当人们习惯了就着牛奶面包“批阅”新闻,当有了稳定的订户、明确的读者群与可以测算的阅读量,《纽约时报》、《时代》、《生活》、《纽约客》的记者不用在文章的标题上挖空心思。如果说街头报童和如今的朋友圈一样,售卖的是单条“爆炸性新闻”,那么“负责报道一切”的《纽约时报》售卖的就是对当日纷乱世事的一份package,一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新闻curation(新闻筛选),一个稳定可信赖的信息过滤器。既然已经有了媒体品牌的背书,单篇文章就不需要花枝招展地博取眼球了。作为一份报纸/杂志中的一部分,它要符合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与媒体的风格相符(试想一下“知音体”出现在《读者》,或者“公号体”出现在《三联生活周刊》的第78页)。在知乎还没出现《阅读一份报纸/杂志是种怎样的体验?》这种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抓紧回顾一下即将永逝的纸媒余味。在由编辑指挥演奏的这首交响乐中,标题只是其中的一件乐器,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当你打开一份报纸,无论是版面顺序、版面位置、占用版面大小、标题大小、有无摘要等视觉元素都抢在标题之前给你留下印象,指挥棒引导着你的阅读次序、视线流向、停驻时间。而当你翻开一本杂志,就仿佛期待满满地坐在了餐桌之前,等待着一场处心积虑的宴席。一开始的言论、专栏、漫画就是让人渐入状态的开胃菜,而重磅封面专题就是端上来时桌子都会震颤不已的主菜,接下来是满足你各种口味的分别栏目,杂志之杂(宴席之丰富)正体现于此。最后则是让你去腻清口的生活、娱乐、体育专栏等水果甜点。杂志的世界里,标题不过是每道菜端上来时撒上的花色点缀,大厨们更煞费苦心的是菜品的选择与搭配、上菜的顺序以及张贴海报(封面)。我曾经连续半年做过《经济学人》的文章翻译,最令我头疼不已的就是其风格鲜明、言简意深、精妙绝伦的双关语标题,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阅读理解的“圣杯”,绝对要结合文章、文化反复琢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译者管鑫的《经济学人双关语解析》系列)。为什么即使搬到了互联网和iPhone上,《经济学人》依然敢玩让人云里雾里的双关、隐喻?如果不是出自杂志,有几位公号编辑敢把那篇“爆款文”起《惊惶庞麦郎》这样让人一脸黑人小哥“???”的标题?就以风格20年如一日的《三联生活周刊》为例,它最近几期的封面标题分别是《男孩的目的》、《苏维埃人的“二手时间”》、《我们为什么会变胖》、《魏泽西事件追问》、《网红,泡沫之巅?》。这样“平平无奇”的标题如果出自公众号小编的笔下,肯定被老板分分钟打回重写并教做人——但是出现在三联的封面上就成了一种有品牌和历史在背后撑腰的style,更不用说《经济学人》背后有170多年的洞察力在撑腰,简直睥睨一切。在纸媒的谱系中,它们和《知音》可谓是天上地下的两极,标题也是云端高冷和趴着接地气的两极。前者讲求高度凝练概括(这当然是作者意志和编辑意志的体现,《经济学人》甚至有自信文章不署作者),后者是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在标题把亮点、爆点甚至起承转合都和盘托出,然而又犹抱琵琶撩人入内。只要看一下国内媒体编译外媒文章时如何“标题通俗化”,就能看出它们的底气不足,在纸媒谱系中的滑落。提到标题党,门户是一个不得不提的标题党制造机。新闻门户这种“中国特色”相当于一种采撷白花酿成蜜的“网络报纸”,虽然比纸媒更加海量、快速、时时更新。只要匆匆扫视一下几大门户的新闻首页,就能明白为什么小编宁可全家挨骂也要拼死标题党了。在门户首页上,一条新闻的露出只剩下了标题,再也没有版面、位置、板块大小来做视觉引导,甚至除了几条要闻,其余的新闻都是一样的字号、一样的长短(做过门户小编的我只能说:“太反人性了”,这可不只是削足适履那么简单)。而且,这些新闻被从来源中抽离了出来,《南方周末》可能和死对头《环球时报》左右并列,来源自身的style被“消毒干净”,然后像罐头中的沙丁鱼一样被标准化处理,再打上门户自己的烙印。不像纸媒中标题和正文同时显示一览无余,流量就是生命线、工资条的小编只能通过“标题的艺术”(围笑脸)来吸引读者点击入内,page view+1,标题是他们唯一能摆弄的指挥棒,当然要用尽全力去舞弄。由于来源无限多元、海量、快速、时时更新,门户基本上放弃了curation,放弃了成为信息筛选器的可能,只拼读秒和标题的下限。所以几大门户傻傻分不清楚,网易所谓的“有态度”还不是常常被无节操的小编一遍遍打脸?带给读者的是一目十行的快感和快感过去之后的空虚——如同原始人,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而死。最后,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朋友圈这个“万物奔至目前以娱我”个人网络中心。在这里,我们不仅像微博那样批阅奏章,我们还纵览亲友行踪哀乐,传播飞短流长。当然,我们还在这里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成为传播链上的平等一环(微博上只有大V才能成为传播节点)。对于公号来说,贡献了80%流量的朋友圈就成了生死存亡的主战场。在这里,再也不会有街头叫卖扰你心乱,再也没大厨为你精心烹制信息大餐,你再也不用特意跑到会引发“密集恐惧症”的门户去主动“觅食”。在这里,只有朋友分享的状态,晒娃照、旅游照与黯然伤魂的深夜自语交织在一起;在这里,流动不息的是情绪的河流,公号文章也不过是这条河上的一艘艘小舟,出现在自拍和自嗨之间。在这里,你看到同学国外旅游晒照的嫉妒可能会影响你看下一篇文章的心情。在这里,一篇文章能走多远只看它能跨越多少圈以人为投石的涟漪(费孝通先生所谓的“差序格局”),能撬动多少人心中那个随手一转的情感开关——无论是标榜、控诉、宣示(《致贱人》)、求认同。在这里,你看到的只有被脱离了语境、脱离了发布者,脱离了curator独自“求生”的标题。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100000+的标题都大同小异,完全被泯灭了个体风格,完全看不出发布者是谁,因为为了在不同年龄层、阶层、性别的人群中无障碍传播,就必须诉诸大众感情、趣味的“最大公约数”。必须不能有隐喻、不能抽象凝练,不能有专业术语,必须晓白如话易于口口相传——我们又回到了农村之中串门走家传播谁家八卦的时代。这样,我们就在朋友圈看到了越来越长、越来越像“一句话新闻”,越来越像拍案惊奇回目的标题。标题越来越喧宾夺主地“剧透”正文,挤满了二三十字标题的朋友圈让我们越来越不堪重负,只求快速划过。信息过载在这里已经变成了“标题过载”。最终,一小撮人逃向了槽边往事、小道消息、正午故事这样不走标题党、有自己的style的个人公号、品牌公号,更多的人逃离了文字,逃向了无法被标题“剧透”和hack的视频。成就了papi酱这样一个全民网红。
  • 蔡文胜:创业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热点聚焦 2016-05-31
    蔡文胜:二六五科技有限公司CEO人们总是看到成功者光鲜的一面,而忽略了创业过程的艰辛。创业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全方位的,创业之前,一定要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准备充足,如果靠一腔热血一时冲动去创业,往往碰到困难就退却。而人生的道路有千百条,创业只是其中一条,每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道。创业的成功率不足三分之一据统计,在美国新创公司存活10年的比例为4%。第一年以后有40%破产,5年以内80%破产,活下来的20%在第二个5年中又有80%破产。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发现,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率是23%,而已成功的企业家再次创业成功的比例是34%。不要相信那些一年创立两年融资三年上市的故事,更不要相信有人在厕所用6分钟搞定永远也花不完的钱的故事,否则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这些故事,几乎肯定是吹嘘的,即便不是吹嘘的,故事的主人公也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幸运儿,即便跟你吹牛的那个人就是那个幸运儿,也不等于你会是下一个幸运儿。很多企业在成功后宣传时会下意识地杜撰很多“英雄壮举”,这当然可以理解,一方面成功路上很多事情确实不足为外人道,另一方面人人都有“包装”自己的心理。但其实这是最害人的,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如果你按照成功者宣称的方式去做,基本上会“死无葬身之地”。在美国,Facebook(脸谱网)的扎克伯格可以在创业之初就收获PayPal前CEO彼得·泰尔的天使投资,还可以找到很多人给他做顾问,甚至可以飞到纽约见一下时代公司的总裁,这都是因为美国有利他主义的文化,有天使投资的文化,也有成熟的产业链,可以帮助创业者创业。但是在中国,几乎没有一个创业者可以如此幸运,中国的创业环境更严峻。创业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创业是带着一群未知的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干一件未知的事,再有能力的创业者也无法在出发之前就想清楚所有的事情,即便是你已经想清楚,一旦开始做也会发生很多变化,所谓“枪声一响预案作废”,绝大多数公司成功时的方向和最初设想的产品都大相径庭。创业者需要在前进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情况以及消费者的反应,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动态来随机应变。创业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创业之路开始容易,过程很难,收场更难,煎熬是创业的典型状态,创业路上,最常见的不是成功和失败,而是长时间的苦苦挣扎。10年前,成就一家全国规模的知名公司需要15年甚至20年的奋斗,后来有了风险投资的介入,七八年时间就可以成就一家互联网知名公司。但对于多数创业者来说,不经历5至8年、每周7×12小时的创业奋斗很难有大成。我的朋友申音是《创业家》杂志的主编,是个非常有思想的人,后来他离职创业,开始创业前他在微博上写道:“从昨晚到今晨,恐惧大于激动,压力大于亢奋。创业只是个人选择,不想放大意义。很多时候,让自己high(兴奋)很容易,让心定很难。开口向朋友要帮助简单,不辜负信任才要紧。第一日,立此存照。2010年12月1日。”这是创业者典型的写照。创业的机会成本很高经常有媒体问我最想给创业者的建议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不要轻易开始创业”。据我观察,超过一半的创业者是迷迷糊糊上路的,他们在开始创业之前,其实并不清楚创业是怎么回事,也不清楚创业将给他们的生活和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仅仅是凭着满腔的热情以及一个浪漫而美好的想象就开始了,从此踏上一个漫长的、充满变数、迷茫、经常感到无助的长征。对大多数人而言,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公司、适合自己的岗位去打工是正途,也是个人价值发挥的最佳途径。如果选择创业,很可能会陷入以己之短参与竞争的困境,甚至会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始创业之前,一定要测算一下自己的机会成本,大凡想创业的人,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然而越优秀的人选择创业放弃的东西就越多。如果以创业的劲头去打工,很多人可能会迅速成为出色的员工甚至中高层管理者,但一旦选择了创业,就会陷入一场持久的苦战,从最低点开始爬坡,单打独斗,当然一旦创业成功,你获得的成就感和物质及精神收获也是打工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创业者的时间表上没有生活时间正如歌词中所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周鸿祎也曾经讲过,每个创业者在热血沸腾地想象未来自己准备用几年时间取得成功甚至超越成功者时,应该冷静下来扪心自问,我是否已作好准备,把那些成功者所吃的苦、受的磨难、承担的压力也在几年里经历一遍甚至加倍?我常常开玩笑,每个创业者的生活都是非人的生活。打工时你的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一旦开始创业,你的生活将与你的工作“合二为一”,对于夫妻或男女朋友共同创业的,简直是“合三为一”了。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创业者每天一睁眼就面临着房租、水电、工资、货款、现金流等一系列压力,做得顺时你希望跑得更快,做得不顺时呢你希望尽快走出困境,你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梳理公司的大小事情,压力之大,将深深改变你的生活心态以及状态。相信每个创业者都经历过无数个从梦中惊醒,抓起笔记录下一个闪念的想法再继续睡的夜晚。创业者永远停不下来,我一度非常好奇为什么很多已经把企业做得非常大的企业家工作强度依然很大,甚至压力比我还大。有一次联想控股的副总裁宁旻告诉我,其实成功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他每前进一步都要调动很多资源,例如会给部下许诺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收入,会给合作伙伴承诺合理的回报,甚至会向上级主管单位立下军令状……根本不可能停下来,一旦停下来所有的承诺就兑现不了了,所有人的期望就会变成失望……创业者要给所有人交代创业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一旦选择创业,不但你自己会进入一场需要竭尽全力的战斗,也必然会将你周边的全部资源卷进去,涉及的将不仅仅是你自己,还有你的家人、股东、员工以及上下游伙伴和客户。为了解决困难,你会动用所有可能动用的关系来帮忙,从借钱到借力,周而复始。在公司里,所有人都可以找到上级主管说“我尽力了,能力有限,请求支援”,只有创业者不能说这句话,所有的事情你都无可逃避,你都得撑住。作为创业者,每件事情都需要你作决策,每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公司的生死存亡。可是很多时候,你不能和下属商量,不能和股东商量,你必须自己作决策。作为创业者,你必须给下属以信心,越是艰难时刻下属越寄希望于你,很多时候真得打肿脸充胖子。你不可以显示自己的软弱和无助,你甚至必须随时表现出信心满满的样子来为下属鼓劲儿。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在我看来,人可以分为两类:侠客型和团队型。侠客型的人喜欢单打独斗,适合做艺术、工程师等工作。团队型的人适合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其中约1%左右的人是领袖型,9%左右是干部型,适合追随领袖共同领导团队,而90%的人只适合做群众。领袖型和干部型都适合创业,但是创业的领军人物必须是领袖型的人。打工成功者创业的成功概率并不高于其他人,甚至更低,因为创业者需要的能力和打工者完全不同,甚至相反。首先,打工成功者的能力其实并没有他们自以为的那么强。在大企业里面工作,尤其是在外企工作,要求你掌握流程就可以了,凡事都有相关部门支持。所以,实际上你做出的成绩并非拜你的才能所赐,而更多是系统导致的结果。你能干成事情是因为你头顶上的那个品牌,以及你身后那个强大的公司系统,而非你自己的能力。一旦离开那个公司那个职务,你就可能啥也不是了。其次,创业需要的能力和打工完全不一样。打工你只要干好你那个环节就好,而创业需要做好全盘工作。最后,他们往往缺乏过程感。这点即便是成功的创业者再次创业时也常犯,过去的成功往往带给他们非常好的自我感觉,认为自己能力很强,认为手中的资源很多,不屑于细节和小事,期望可以快速成功。这些心态在再次创业的过程中非常有害,甚至是致命的。如果调整不好,过去的成功就是现在失败的原因。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家着名IT厂商工作几年后因为表现出色被派到美国总部,也做得很好。2005年的时候,他想回国创业,做了很详细的商业计划书,也有投资人愿意投资300万美元。于是他回国考察市场,向很多朋友征询意见,大家纷纷劝他趁回国热回国创业,只有我非常明确地建议他不要这么做,因为我了解他的能力,他是一个舞台越正规他越能发挥的人。我告诉他一旦回国开始创业,将要面对的环境是他完全不熟悉的,关键是以他喜欢规范的性格也未必会喜欢创业的生活。如果全用自己的钱还好,一旦你开始创业用上了投资人的钱,你就背负上了一个巨大的责任,会让你陷入一个在泥潭中挣扎的境况。后来他听取了我的建议,几年以后我们再见面时他很感谢我,说幸亏没有创业,现在发展得很好,并且已经到了另外一家着名的国际企业担任了非常高的职务。创业者需要一些天生的特质创业者需要一些特质,这些特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在《创业家》杂志黑马大会上,我和薛蛮子及雷军一起担任评委,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话题,“如果明天生命终止,今天你还想创业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是天生为创业而生的人,你就应该去创业。创业者是有共性的。有一次和雷军谈起营销,他说他当金山总裁时为了研究软件的营销,去日本时曾经用一天的时间站在人家的软件店里,研究产品的包装、货架的摆放,观察消费者的反应,并由此总结出产品包装一二三,店面广告一二三。类似的事情我也做过,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四达集团公关部,集团要求我们为一个教育项目做个营销方案。当时全部门没有人会,我花了一笔钱跟一个4A公司的策划总监买了人家一个废弃的营销方案,然后自己从方案的结构、思路、逻辑上分析,硬是从一个方案之中反向学习到了如何策划营销。当时关于广告的书很少,记得有一本台湾人写的《成功广告80例》,里面每个案例都被我用自己总结的营销框架推演过。柳总(柳传志)讲过,成功的领军人物应具备4个素质:(1)目标高远,意志坚定。(2)心胸开阔,情商要高。(3)企业利益放第一位。(4)学习能力强,爱学习而且会学习。我认为创业者需要具备4个素质:(1)事业心,是否把企业当做命根子来做。(2)眼光和境界,要比别人想得多,比别人看得远,具备一种比别人更高的境界和眼光。(3)心理素质,能否百折不挠、处变不惊。(4)学习能力,是否以学习为生活方式,有无及时复盘的习惯。当然作为一个领军人物,舍小我为大家的胸怀也非常重要。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机器人产品到底会怎么渗透进人类的生活?

    热点聚焦 2016-05-31
    近来外媒传出 Google 旗下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公司将被丰田收购,交易基本完成的消息。看了这消息有的人也许会问,为什么中国公司没尝试购买这公司,答案很简单:一是你买也买不到,和军事相关度高的行业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这种机构是专门负责毙掉有些国家的企业的(想想有外国资本要收购中国移动,国资委会干什么);一是机器人到底怎么来到世间,其实在商业上还看不太清楚,而商业前景不清楚必然会导致动力不足。前一点是一种交易细节,略过不提,下面我们来展开谈谈机器人这产品到底会怎么渗透进人类的生活。现世兼容与铁轨计划每种生物都在漫长的时间里进化出了属于自己的,最适合环境的形态,比如青蛙的形态就比较适合跳高再入水,当人类在高速列车上解决类似破障的情形时,那就需要把车头做的和青蛙类似。这是一个生物适应环境而改变自己的过程。但人类利用机器的过程与此不同,人类通常会改变机器的存在环境来让机器的优势最大化,比如人类为了让火车能跑要各个地方修铁轨,为了让汽车能跑要各个地方要修公路,而不是尝试做一种可以适应各种地理环境的火车或者汽车。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这两种思路正对着两种研发机器人的思路,前者的代表性产品就是人形机器人,后者的代表则是Google做的那种自动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最主要的好处在于可以和人类的行为兼容度极高,如果它的核心问题比如能源动力、平衡等可以解决,那在文明社会中凡是人能做的事情它都可以做,而如果换成轮式或履带式,那比如爬没有电梯的楼就会成问题。这和动物进化自己适应环境并没差别,人形机器人是对现有人类社会形态的终极适应。自动驾驶汽车看着走的是兼容现有驾驶习惯的路线,但其实Google的那种自动驾驶非常依赖于高精度的地图。更进一步的自动驾驶思路是为自动驾驶汽车加入明显标识,这会导致自动驾驶的实现难度进一步下降。如果按照这条路线展开,那就和为了火车修铁轨,为了汽车修公路相差不多。眼下还无法预测自动驾驶会怎么走,但显然铁轨的方向看着更靠谱一些。难道我们能拿很多的事故验证其可行性?就像我们很难建造一种直接适应自然环境的火车一样,人形机器人要想成功路还很长,因为它实质上也需要与人的智慧相当的智能,否则是不足以处理复杂多变的环境的。总的来看,能动的机器人要来到世间,那就只有这两条路好走:要么兼容现世,要么走铁轨路线,前者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后者一旦牵涉公共领域,那受社会政治影响较大。机器人会从哪里首先突破?抛开不能动的机器人(亚马逊Echo等)不论,能动的机器人基本上可以确定会在垂直领域用铁轨计划进行落地。现在即使做机器人的企业也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最终大家会不约而同的走上这条道路。因为在垂直领域即可以用铁轨计划降低技术难度,又可以避开繁琐的社会事务处理过程。此前有报道称万科研究了一种巡逻机器人。那种机器人有点像把一个人形物体放在了滑板车上,看着略有一点滑稽和山寨气息。但如果我们不那么穷究产品细节,单从万科介入机器人这事就可以感受到一点在垂直领域机器人要产生切实作用的气息。万科做机器人只可能有两个收益:一个公关上的影响力提升,一个是切实想解决人力成本上升下的巡逻问题。眼下在中国更可能两者都有,但人力成本越上升后者的权重就会越重。保安实在是个很适合用机器人取代的行业。因为小区或园区的环境相对固定,更容易建立那种高精度的地图,相当于为机器人铺上铁轨。其次是低速并且所要处理的环境相对单一,这都有助于拉低技术门槛。而保安本身实际能发挥的作用更多的其实就是摄像头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指望保安真的去抓捕小偷。当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技术自身的发展和产品上的折中解决之后,那剩下的只是性价比问题。而控制成本这事其实和规模和摩尔定律有关,过去很多年的经验都在告诉我们一旦技术问题解决那产品先天有变低价的趋势,数字的部分越多变低价的速度越快。当然垂直类场景并不只是局限于保安,其中扫地机器人其实已经足够大的销量了。NC、PC之争再次重来年纪大点的IT人可能记得在486那个年代,Oracle这种公司曾经提出过Network Computer的概念。简单理解就是这种电脑主要是一个显示器,主要的计算等都靠网络解决,这思路的现代直属后裔看起来是Chromebook。显然这思路在那个年代失败了,在今天也还没成功。手机虽然极度依赖网络,但自身所蕴含的计算能力也是极为庞大的,我们经常听说的骁龙820处理器等增强的都是终端处理能力。在机器人上依赖云端还是终端这问题再次出现了。拉动这次人工智能进展的深度学习骨子里需要大量数据和计算量,所以其实是一种云端方案。而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由于网络的可靠性和传输速率完全达不到产品内部各种总线的程度,要想做出体验好的终端产品,必须提升终端的计算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本地处理。这就是为什么国内有寒武纪国外有Movidus的原因。很多人会把他们的产品称为人工智能芯片,通俗的也可以看成是GPU的小型化。这种芯片的核心目的是提高终端的计算能力。但故事到这里还没完,不管终端的计算能力怎么提升,预计也不会达到云端的那种程度,这反过来就又会挑战深度学习,检验它究竟是否能在端上达到和云端一样的效果。所以说真的机器人的出现有赖于终端上高计算能力芯片的出现,以及深度学习在相对小的计算能力和数据量上的效果。有了这种基础才是后面各个点的展开,比如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识别物体,通过深度摄像头感知距离,通过激光雷达来感知远处的物体等。如果是汽车,上面这些问题固然可以拉一个GPU的机柜,但这显然对于小点的机器人是不适合的。这反过来可以验证上面的结论,机器人更会在垂直场景下实现,因为在垂直场景下可以通过建立更稳定的局域网络来做弥补,更容易做出来终端和云端结合的方案。最后,机器人这事现在来看是大脑发展的比身体发展的快,声音相关的领域发展的比计算机视觉领域快。所以第一个成熟的产品是Echo,下一个成熟的品类则可能是垂直的机器人,而所谓的人形机器人其成熟则还会在普遍意义的自动驾驶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