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东开实体店抢占大健康 模式比奶茶馆复杂

    热点聚焦 2016-07-28
    2013年京东集团旗下“京东善元(青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了“青岛安吉堂大药房”。2015年11月,安吉堂正式获得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C证(可以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药品,只能销售自营非处方药品)。今年5月,京东自营的医药馆“京东大药房”正式开业,其中非处方药可直接在线购买,由京东大药房负责配送。一位接近京东大药房的人士透露,“京东大药房”线上日销售单量已经超过1万单。对于京东自营扩展至医药领域的举动,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药品是京东为数不多开展线下业务的品类,京东奶茶馆是找团队进行运营,母婴馆也只是轻资产运营。而京东大药房选择了较重的模式发展,可见京东对药品业务的重视,想在大健康行业中分一杯羹。自营B2C+到家O2O+B2B京东在医药行业“自营+平台+到家O2O+B2B”的布局已经比较明晰。据亿邦动力网了解,目前京东在医药方面的业务主要包括几大块:1、平台+自营B2C此前,京东的医药业务主要是搭建平台,由医药B2C平台入驻销售,而现在,通过介入线下药店连锁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C证,京东的自营医药B2C也宣告正式启动。2、到家O2O去年8月份,京东到家正式上线“健康到家”服务,包括营养保健、家用器械、药妆、计生用品、眼镜五大品类。据悉,京东健康到家通过与线下连锁药店合作提供送药上门服务。3、B2B京东已经宣布正式整合推出面向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及流通渠道的“京东医药B2B分销平台”,目前业务内容涵盖五大品类,包括化学制剂药、呼吸及消化系统用药、心脑血管用药、妇产科用药、中成药等类目,未来还将上线器械、保健品等品类。据亿邦动力网了解,京东在医药领域的探索也颇为波折。2011年,京东与国内最大的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九州通公司合资组建医药电商平台“京东好药师”。而2013年7月,京东将其所持的49%好药师股权全部转让给九州通,“京东好药师”自此成为历史,而京东也开始酝酿全新的医药B2C“京东医药城”。2013年9月,京东医药城正式上线,依托自身平台,以省为单位进行药店招商,建立区域独家经营的排他性销售模式,并尝试O2O模式,京东负责线上展示和交易,药店负责配送。阿里巴巴:线上线下两手抓另一个电商巨鳄阿里巴巴也在加紧布局医药电商。据亿邦动力网了解,药品方面,阿里健康已经与众多线下药店合作,为药店提供平台用户引流,用户可在平台上选择在线买药和线下药店买药。在“医”方面,则与政府和各大医院合作,为用户提供线上视频问诊、病例管理等服务。前不久,阿里健康更是花了1680万元全资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在这笔交易中,最受关注的是五千年去年1月份获得的《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书》(C证)。此前,阿里巴巴拥有的医药电商牌照是互联网药品交易“试点A证”(通过收购95095获得),这个牌照让天猫医药馆在一段时间内大胆尝试B2B2C模式,并快速成长。而“试点A证”过期后,天猫医药馆的模式开始遇到政策阻力,甚至将面临暂停销售OTC的结局。而一旦控制了五千年,意味着阿里健康可以借后者之手建立自营B2C平台。这与京东的做法如出一辙。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FacebookQ2财报引爆股价:营收大涨59%,17.1亿月活再破纪录

    热点聚焦 2016-07-28
    当今天凌晨Facebook发布第二季度财报之后,其股价就在几个小时内飙升7.5%并创造了123.34美元的新高。财报告诉我们,这已经是Facebook自上市以来(股票价格38美元)连续第17次打破分析师的各项预期。当然,其获得此爆发性成绩的原因也很简单:平均每位用户为Facebook带来的收入(ARPU明显增加,意味着其在数字广告方面收入颇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因为第二季度并不是数字广告旺季,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每年年底。此次财报各项关键点:营收与利润均大涨并超出预期财报显示,Facebook在第二季度的营收总额同比大涨59%,至64.4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移动广告(占84%);利润总额为20.5亿美元,而去年仅为7.19亿美元(同比增长185%),每股利润达到97美分。这些数字似乎让分析师此前的预期显得有点寒酸:他们估计Facebook此季的每股利润仅为82美分,而营收额保持在60亿美元左右。此外,其营收涨幅好于竞争对手Twitter(其昨日公布的财报显示,营收涨幅已从去年的60%跌至今年的20%)Facebook月活用户数打破纪录Facebook的社交网络规模也在稳步扩张,但速度稍有放缓。在第二季度中,Facebook大约增加了6000万月活用户,涨幅约为3.63%。因此,其月活用户总数也创造了新的纪录——17.1亿人次。此外,移动端的月活用户数为15.7亿人次,同比增长20%。(下图)2014年第二季度至2016年第二季度Facebook每月活跃用户数状况日活用户增幅稳健,用户粘度超60%尽管其巨大的每月用户增长量吸引了更多的眼球,但日活用户才是衡量社交网络是否具备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财报显示,Facebook日活跃用户总数已达到13.3亿,同比增长17%;移动端活跃用户总数达到10.33亿人次,同比增长4.4%。而更引人注目的是Facebook的用户粘度,基本维持在66%左右。这意味着人们不会因为该平台“年龄”的逐渐增长而减少对它的使用。Facebook2014年第二季度至2016年第二季度每日活跃用户增长状况本财季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超过广告旺季这个数据告诉我们,Facebook正在从每个用户身上赚到更多的钱。其本财季的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为3.82美元,同比大涨15%,超过分析师此前预测的3.60美元。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数字也高于Facebook去年第4季度创造的ARPU,而当时正处于假日购物季(圣诞节),因此也是数字广告的全速增长期。Facebook首席财务官Dave Wehner将ARPU的增长原因归于单纯的广告客户需求:越来越多的广告商在增加移动端的广告开支,而Facebook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自然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以上仅仅是Facebook本季度财报中各项成绩的一小部分,其在产品迭代(包括旗下产品)及研发领域也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我们会在稍后为读者奉上。总之,在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与积累后,Facebook目前手中已有230亿美元现金储备,足以进行任何的大型投资与收购。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马”“东”的相爱相杀 京东阿里物流之争焦点在哪

    热点聚焦 2016-07-27
    导语:刚刚在商超领域“干了一架”,京东、阿里又在物流领域叫起了板。刚刚在商超领域“干了一架”,京东、阿里又在物流领域叫起了板。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日前参加一档电视节目时谈道,“未来几大快递公司的利润都会被菜鸟吸走”。随后,菜鸟方面给出尖锐回应:“刘强东不懂”。从模式上看,由于双方并不具备太多可比性,但还要大动干戈,赤裸裸的互揭伤疤背后其实是对合作伙伴的争夺。互揭伤疤示强与此前在商超领域对未来“目标”叫板不同,此次京东和阿里则来了次互揭伤疤。在日前播出的央视《对话》栏目中,刘强东在评价京东物流的竞争对手菜鸟网络时谈道,“菜鸟网络本质还是要在几个快递公司之上搭建数据系统,说得好听一点是提升快递公司效率,说得难听一点,最后,几家快递公司的大部分利润都会被菜鸟物流吸走”。“吸利润”一说引得菜鸟方面极为不满。菜鸟网络新闻发言人回应称,能有这样的想法,只能说明刘强东真的不懂什么叫平台共享。“一家没有平台共享思维的企业,眼界只能停留在榨取合作伙伴利润养活自己上,不可能理解赋能伙伴、提升行业、繁荣生态的意义。”这位发言人说。为了达到踩对方的目的,双方直击对方痛点。刘强东表示,阿里掌握着上游流量,“快递公司都明白这点,但已没有办法离开”。在刘强东看来,不听菜鸟的话只会被踢出局。打压集团战略虽然双方把各自视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不过从模式上看两者却有很大不同。双方都早已认识到物流能力在整体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中国快递协会原副秘书长、永驿物联智库资深专家邵钟林看来,此番大动干戈与此前的口水仗不同,都是在强调自身物流方面的优势,揭露对方集团战略中的不足。邵钟林认为,从模式上看,双方并不具备太大可比性,“从多个层面看,目前的格局也符合市场行为”。以自营电商平台起家的京东在物流方面同样采用自建模式,涉及仓储、配送等多个环节。而以平台起家的阿里在物流方面依旧采取平台战略。在邵钟林看来,这也是发展模式所决定的。在互相叫板之时,双方也在互相“学习”,强化整体物流体系的搭建。今年1月,菜鸟网络宣布联合6家快递公司推出众包业务。今年4月,京东到家便宣布与众包物流平台达达进行合并。此外,阿里研究院物流研究专家酒狸在反驳刘强东观点时坦言,仓配也是菜鸟的三大战略之一,“阿里正在进行仓配转型,菜鸟仓储面积年内将到达250万平方米,离京东的430万平方米还有距离”。拉拢小伙伴“三通一达”等快递公司成为本次事件的风暴中心。虽然京东、阿里你来我往,但快递公司作为“涉事者”却鲜有发声。某不愿具名的快递公司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双方说法从各自角度看都有道理,意图也很明显,就是想拉拢更多快递伙伴加入到自己的阵营,或拆对方台,不过对于快递企业而言,当下最主要的还是打好本轮资本战,争取在这一轮洗牌中取得胜利。该业内人士坦言,在菜鸟体系中,菜鸟掌握着上游流量资源,因此地位更为强势。不过,邵钟林也坦言,虽然表面上看快递企业处于下游,但快递企业也并不会完全按菜鸟套路来,“企业不会把所有东西都押在一方面,这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快递专家赵小敏表示,对“三通一达”这样的主流大型快递企业而言,目前正抓紧进行资本化运作,这将直接决定未来企业的市场地位。而上市之后,快递企业的话语权也将更多转移到资本市场。‍‍‍‍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解构下半年电商十大趋势:伴随着倒闭声加速融合与资本化,将迎来一次技术变革潮

    热点聚焦 2016-07-27
     经过资本寒冬的洗礼,今年上半年成为电商行业由资本热捧走向理性的过渡期。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走下神坛的电商并未一蹶不振,反倒变得更加理性。O2O泡沫破裂叫醒了一大批“做梦”的创业投机者,一些定位清晰的垂直电商崭露头角,同时电商企业也更加注重跨界融合。展望下半年,电商行业仍将伴随着倒闭声加速融合与资本化,行业监管也将收紧,此外,伴随着VR、AR、视频直播等新技术的走红,电商领域将迎来一次技术变革潮。 趋势1  垂直电商受宠 解读:今年上半年,电商领域几乎没有一家传统电商企业获得融资,但真正定位清晰、瞄准特定消费者的垂直电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21家初创垂直电商项目获得天使投资,A轮的有39家,B轮的有15家,C轮的则有12家。 趋势:在阿里、京东等传统综合电商平台已攻城略地多时之际,垂直电商成为新项目的切入点。此外,前面一大批电商已经培养起了消费者的电商消费习惯,垂直电商模式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虽然资本对垂直电商仍抱有一定的兴趣,但随着行业洗牌以及经济持续低迷,没有“真本事”的电商将加速被淘汰。 趋势2  巨头整合 解读:今年上半年开始,在资本寒冬之下,互联网领域合并新逻辑已经到来:资本话语权将更甚,合并也从风口巨头蔓延到细分领域及后续部队,互联网巨头借此抄底。合并将成为行业新格局的催化剂,在合并中“马太效应”尽显,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此外,巨头开始通过跨界融合进行最后的战略布局。 趋势: 今年下半年,围绕着巨头的整合案例将更多。BAT等互联网巨头拥有其他投资机构在投资互联网领域方面无法比拟的优势。巨头除了拥有充足的资金,还对互联网领域拥有更强的判断能力和运作能力,互联网巨头将通过抄底进行版图整合。更多领域的“独角兽”在未完成独立上市的情况下,也将加入到合并大军中。 趋势3  中概股回归 解读:市值被低估几乎是所有上市企业私有化时都会提到的原因,而此前A股市场的良好表现成为中概股集体回归的催化剂。虽然目前国内股票市场表现不佳,但给予电商企业的期望空间还是非常高的。巨大估值差成为吸引中国电商企业回归的诱因。此前疯狂想要在美国股市谋得一席之地的电商企业纷纷回归。 趋势:中概股回归已是大势所趋。此前A股的牛市表现已经把中概股回归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之前中概股给美国市场留下的不好印象也将给其他中概股带来压力。虽然目前国内股市整体疲软,但这只是相对的,个股还是存在非常大的机会。此外,国内政策方面也在为中概股回归铺路。不过,互联网中概股已回归殆尽。 趋势4  资本趋于理性 解读:融资不畅、资金链断裂是今年上半年电商企业倒闭的共同原因,尤其是对于刚刚创立不久的O2O项目。这些创业项目都是在拿到融资后便开始进行疯狂的扩张圈地,企图通过市场占有率方面的优势挤垮对手,或取得资本认可,但企业并未在商业模式上有过人之处,也最终被资本所抛弃。 趋势:资本和创业者已越来越理性。参考目前出行、外卖等行业的现状,接下来烧钱的程度将会进一步减小。完成融资的企业发展战略将更加谨慎。此外,万能的O2O将进一步消亡,仍将有一批非刚需项目将会倒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下半年,也将有更多的行业巨头被收编或合并。 趋势5  监管收紧 解读:在政策左右下,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领域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跨境电商新税制彻底结束“免税时代”,依靠政策红利谋生的跨境电商已经失去生存的土壤,特别是那些依靠母婴等单品打天下的跨境电商更是走到了十字路口,仅靠打价格差的跨境电商优势渐失。 趋势: 新税制等一系列政策并非要把跨境电商打入死牢,但也绝不允许蚂蚁搬家般的跨境电商通过价格的不公平竞争扰乱市场。在拉动消费回流的大趋势下,以及保证市场交易公平的前提下,虽然给了一年缓冲期,但政策收紧已是必然。 趋势6  淘品牌资本化 解读:靠淘宝平台起家的“淘品牌”上半年正式打响资本战。上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以裂帛、茵曼这些想开设线下实体店的淘品牌为例,企业要面对租金、人力成本快速攀升带来的巨大压力。上市将利于企业进行融资并快速扩张,进一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趋势:天猫上半年成立“协助商家上市办公室”对未来淘品牌的发展定下上市的基调。线上的流量红利期已不再。后电商时代,淘品牌获取流量的成本和门槛越来越高。低价爆款的营销策略难以奏效,仅靠线上发展,局限性较大。今年下半年,将有更多淘品牌加入到上市的大军中。有消息显示,至少有近50家诞生于淘宝的品牌商家正在筹备上市。 趋势7  生鲜电商盈利之痛 解读:生鲜电商行业已被不断的倒闭消息折磨得神经脆弱。生鲜电商行业的最大问题是同质化竞争,缺乏内在核心竞争力。很多B2C生鲜电商都是通过不断压榨上游利润来获得差价,并非通过创造价值来获得成功。 趋势:较低的渗透率还是给生鲜电商提供了潜在的发展空间。接下来仍将不断有倒闭消息传出,将是爆发的开始。未来主流模式一定是优秀的传统零售企业与线上企业结合起来。生鲜电商模式关键还是解决供应链问题,提高效率、创造价值。 趋势8  网红经济风靡 解读:起源于社交媒体的“网红经济”被看做是社交电商趋势下的一个重要体现。相比传统电商而言,网红电商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带来巨大的免费优质流量。同时,网红的低门槛也为大量入局者提供了参与的可能,因而使该模式迅速走红。 趋势:起源于社交媒体的“网红经济”被看做是社交电商趋势下的一个重要体现。“网红电商”这个词可能是个阶段性的、容易使人误解的词汇。网红经济也需要一个平台,今年下半年开始,将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到网红平台的搭建。 趋势9  走向集团化多元化 解读:与高速成长期激烈的市场争夺不同,逐渐步入成熟期的电商行业正迎来更严峻的厮杀。从市场占有率、行业增速、市场格局等多个维度来看,电商行业正在由快速增长期迈向成熟期。而成熟电商进行的跨界布局也是一种资本运作。电商企业高发展空间的布局创新也更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趋势:这批传统电商企业是在互联网浪潮下由风投推动成长起来的,在智能硬件、电影、体育IP等新浪潮下,电商企业也在进行集团化、多元化的投资布局。 趋势10  加码“黑科技” 解读:能吸引眼球的方式就是好方法。黑科技、新技术拥有高关注度,在社交电商发展趋势下,这也成为电商吸金的法宝。此外,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电商消费带来新的购物体验。VR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沉浸式体验”,可以将感官体验带入整个消费过程中,注重增强消费者的消费参与感。 趋势:电商消费将越来越休闲化、娱乐化、体验化。目前,VR、直播等技术并不完全成熟,但作为流行趋势,如大数据、云计算,今年下半年必将有更多电商企业涉足。不过,怎样将新技术、新理念与传统产业融合,将是电商行业在发展道路上一直面临的挑战。‍‍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