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T布局VR:阿里最会想象 腾讯百度等风来

    热点聚焦 2016-07-05
    阿里在淘宝造物节上展示VR构想如果有一天,你回到家看着妻子坐在沙发上戴着眼镜冲着空气挥胳膊,并不停地自言自语,别担心,她并没有得什么精神上的疾病,她可能正在购物……这是当前电商对于未来购物场景的一个畅想,随着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这样的技术迅速发展,当我们重新回顾什么是真实生存物质世界时,你会发现所有世界上我们看到的颜色、物体,只不过是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在你眼中投射。随着接下来科技不断发展,很有可能我们会再也分不清楚,到底今天我们生活的地 方是一个虚拟,还是一个现实。VR游戏、VR教育乃至VR旅行探险等随着VR概念的火爆而不断被人提及。在各行各业都在布局VR领域的当下,作为中国互联网排头兵的BAT也不甘寂寞。阿里旗下的淘宝昨日对外展示其VR战略,专注将VR技术引入电商,而腾讯百度则早已开始默默布局,或做平台或做内容,他们如何看待VR,又爆发了怎样的脑洞?阿里想象VR+电商带 上一个VR头盔,视野里出现了一个真实的购物场景,此时,体验者与身体所处的现实世界隔离,感观将其带入了一个虚拟的商场。与真实的 shopping mall一样,这里有灯光、有商品展示的橱窗,甚至还有一个漂亮的导购在跟你实时对话;在商场里逛街,碰到喜欢的商品时,点击查看详 情,眼前立刻出现超模T台秀展示穿戴搭配,还能直接选择商品样式、颜色,并完成存放购物车及支付环节。上周,阿里巴巴对媒体展示了对于VR与购物相结合的想象力。这是今年3月淘宝发布“buy+”计划以来,第一次完整展示对VR未来应用的畅想。淘宝宣称,目前已与Magic Leap、HTC vive、Gear VR、Pico、米影科技等VR领域公司,在硬件众筹、VR+电商等方面展开合作。 同时,正式启用在今年3月份开始组建的GnomeMagic Lab,这一实验室专注于VR/AR等前沿技术的探索和研发。其实,阿里在VR领域的布局不止于此,早前的阿里更注重对相关领域的投资。今年2月份,阿里以7.94亿美元的金额领投了AR技术创业公司 Magic Leap的C轮融资,阿里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已加入该公司董事会。2015年9月,Magic Leap曾发布了一段“直接利用该公司技术”实现的裸眼全息投影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当时有分析称,阿里投资Magic Leap并非只是单纯的财务投资,Magic Leap未来研发的产品与内容将能为阿里的电商服务融合。比如,在这种增 强现实设备面前,用户可以随时试穿试戴,而不再需要亲自去线下实体店,这将对现在的电商体验形成有效的补充。其实,关于AR在电商上的应用已经初见端倪。 国内的AR创业公司REALMAX已经与天猫达成合作,在REALMAX的技术方案下,用户打开手机摄像头,对准自己,试戴天猫商城中的产品比如眼镜、首 饰等,试戴后的效果会实时在屏幕中看见。阿里在虚拟现实领域的布局,更多的是想新的用户。据阿里CEO张勇介绍,在当前的用户数据里,百分之三十的用户来自于90后及00后。张勇认为,这批伴随着 互联网长大的一代相比于80后,对于移动设备、新科技、新创意有着天然的迷恋性。因此,通过VR/AR这样的新技术,将能够激发这一代人参与进淘宝的热 情,并让淘宝持续保持用户的活跃度。然而,设想虽然很美好,实现的道路依然遥远。庄卓然在向媒体展示“buy+”计划时也称,“这只是我们对未来的一个消费愿景”。他表示,未来,VR/AR 硬件以及店家虚拟商品内容的制作等,都不会由淘宝自己来做,虚拟现实内容制作,将由商家自己完成,硬件或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完成。腾讯百度默默布局其实,百度也在默默的寻找进入VR领域的切口。今年3月下旬,在深圳一年一度的IT 领袖峰会上,有媒体记者曾拦住李彦宏,询问百度在VR领域的布局计划。李彦宏直言,2016年并没有推出VR产品的计划。百度高层虽然对VR表达了拒绝,但在具体业务上还是逐渐向VR靠拢。今年5月底,百度上线VR社区-百度VR+,期望打造一个内容资讯和爱好者交流的平台。 更多的尝试体现在影视方面,百度视频去年12月开始试水VR影视内容。百度控股的爱奇艺在一年一度的世界大会上,将VR设备视作下一代的显示终端,并拉拢 了一堆合作伙伴高调布局。对腾讯来说,VR领域的布局则显得相对具体。去年12月,腾讯正式公布了Tencent VR SDK及开发者支持计划,并首次系统的阐述了在虚拟现实领域 的规划。这一规划涉及硬件和平台两大部分。在硬件领域,腾讯称,将在2016年-2017年分三步推出自己的不同形态的三种硬件。在平台上,腾讯想要利用 自己游戏、影视、社交、直播、地图等等方面资源,为用户提供硬件和内容,为开发者提供发行渠道和相关服务。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马化腾也为VR站台。他认为,腾讯有游戏和影视的资源,包括像体育直播、音乐会等等,有广泛的VR应用场景。他也表达了对VR的拥抱姿 态:腾讯鼓励和支持各家硬件厂商进行VR的合作,在内容上,希望站在用户的角度和厂商进行充分地合作,能打造出一些样本,让大家感受到真正的VR体验。然而,截至目前,有关腾讯VR还尚缺进一步消息,其硬件产品也还未浮出水面。VR颠覆互联网服务尚远纵观BAT三家,阿里的愿景显得美好又具体:VR和在线购物有着天然的结合点,电商解决了便利性的问题,而VR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电商在体验上的不足。如果说VR+电商未来可期的话,VR社交其实值得更大的想象。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在发言的结尾,向所有人发问:“微信在这五年很成功,未来会有什么产品颠覆它呢?下一代信息终端会是什么?”。随后,他自己回答到,可能是VR。即便如此,马化腾也表示,VR发展还面临瓶颈,VR设备对基础设施、网络带宽的要求会高很多,现在5G可能都不够用,这个新兴的产业目前还不成熟,在未来两三年应该会逐渐取得突破。除了配套设施,VR本身在技术上也难言完全成熟。最先入驻淘宝VR实验室的大朋VR创始人陈朝阳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认为,目前的VR硬件产品还只停留在过渡 层面,产品如何进行下一步迭代,人在虚拟现实的场景下如何更自然的交互,这些问题都还未解决。在淘宝昨天的展示中,充当导购的虚拟机器人“小雨”能与体验 者进行着实时语音交流,但目前的“小雨”还只是由真人扮演,与人工智能尚没有关系。从BAT的布局来看,互联网企业对VR的关注还停留在卡位阶段。正如淘宝网副总裁张勤所言,现在谈VR颠覆淘宝现有的消费模式为时尚早。VR现在是一个非常 新的领域,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还在建立的过程当中,硬件的成本会比较高,但可能和智能手机一样,随着它技术逐步成熟之后,硬件成本一定会下降得非常快并快 速被普及。“BAT 的服务都嫁接在硬件普及的基础上,就像智能手机时代一样,VR硬件不能普及,谈服务还是太远”,一位不愿具名的VR领域的创业者对记者表示。他也认 为,BAT也不是都应该去做VR,以百度为例,作为一家以搜索起家,累积了大量数据的的公司,百度更大的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如图像与语音识别、无人驾驶等领域。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新偶像时代:被直播重构的粉丝经济和社交平台

    热点聚焦 2016-07-05
    导语:80后已经步入三十而立之后的无趣中年人生,70后也开始披上火红的冲锋衣和60后结伴户外、摄影、半只脚踏入了退休的状态。新一代社交平台的种子用户必然是90后。微信仍在不时抛出彩蛋,从主导推荐引擎阅读的“朋友圈热文”到玩起时光穿梭机的“那年今日”,无一不在想方设法把用户多留一会儿,但是社交平台的历史天平已经向移动直播倾斜。6月25日,TFBOYS在美拍app上一场持续露脸40多分钟的直播,吸引了560多万人观看,三个不满15岁的男孩,正处于从可爱略萌向性感成人过渡,所有的不完美都是粉丝的心头好,就连操持锅铲的笨拙手法,也加持了他们在粉丝心中的好感。这场直播预言的不只是一个偶像组合和一个直播平台的火爆,更是宣告一个全新社交时代的到来。90后踏入社交平台的中心80后已经步入三十而立之后的无趣中年人生,70后也开始披上火红的冲锋衣和60后结伴户外、摄影、半只脚踏入了退休的状态。新一代社交平台的种子用户必然是90后。回溯一下移动直播最初发迹的两个领域:游戏和秀场,基本上都是90后的天下。网易旗下游戏直播平台统计,60%的游戏主播为90后。类似LOL游戏解说主播若风、Miss、white的年收入都在人民币千万元以上。90后所蕴藏的社交能量惊人:就在最近一年,直播迅速从pc端迁徙到手机端,内容也从游戏解说迅速蔓延到美妆、体育、健身等泛娱乐领域,从主播到用户,到处都充斥着胶原蛋白满满的青春面孔美国精神专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八阶段论里提出,处在12到18岁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解决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经常会在“我是谁”、“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时不知所措,而追星的行为恰好是寻找自我同一性的最常见路径。90后斑斓的个性,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当今偶像市场的多元化。与70后在少年时追星只有谭咏麟和张国荣二选一、80后则在“四大天王”中蜂拥站队相比,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90后一代不再需要和父母争夺遥控器,追星选择也要宽泛得多:在互联网的庇护之下,亚文化枝繁叶茂,从而提供更多领域、更多特质的偶像供90后选择。被80后晚期直男癌们不理解的TFBOYS,正是这个时代偶像万有商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选择之一。芒果台帮助TFBOYS建立了最初的名声,但是一张绵密的粉丝网络却是在互联网上编织而成,更多粉丝早已习惯从贴吧、QQ群里了解到偶像的信息,TFBOYS一次直播,就让数不清90后路人转粉。腾讯科技在2016年初对一万六千多位95后的在线调查发现,互联网是90后追星的主要平台,粉丝群、明星贴吧是讨论和获取偶像信息的最方便的平台,多数95后更喜欢真实和活泼的明星,太端庄的反而不容易被接受。这一调查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在直播平台上草根、达人明星的异军突起。如果参考美国的情况,更能发现互联网对95后一代偶像审美趣味的塑造:根据Variety 对13-17 岁美国少年的调查, 最受欢迎的前20 个偶像中,10 个草根达人就占了一半,而且其中前6 位都是YouTube 明星。时间的杀手和成长的朋友移动直播之所以迅速征服了太平洋两岸少年、让上一代社交平台显得老态龙钟,很大程度上是缘于这一平台在偶像和粉丝交流时,能够营造出的一种真实感、亲密感和陪伴感,这是微信、微博、twitter、Facebook所不具有一些特殊性,更是电视、报刊杂志所无法匹敌。首先,直播把粉丝和偶像的心理距离被大大拉近。传统的明星是遥远而高高在上,粉丝更多是通过电影、电视剧、唱片来了解他们,无论是在演唱会现场被铁栅栏跟偶像隔着几十公分尖叫,还是对着PC显示器舔屏,偶像和粉丝之间的距离感始终无法消除,亲近的欲望无法完全满足。而在移动端直播中,粉丝可以窝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甚至坐在马桶上,选择任意一个舒服的姿势看偶像直播,粉丝对偶像的心态也在发生潜移默化地改变:从仰慕、喜欢到消费。其次,在直播的情景设定之下,明星会以更自然、更轻松地方式与粉丝交流。直播首先创造了一个明星与粉丝全新的交流空间,过去明星都是坐在直播间,现在他们可能在坐车路上、超市、自家厨房,实时分享生活中更为真实的一面。范冰冰就常常在工作间隙见缝插针地直播。没有事先彩排、没有导演在一旁运筹帷幄,一切看上去都那么随意发生,最为关键的是让粉丝获得了一种明星身边人的视角,起到了类似VR的真人陪伴效果。对于明星来说,相对于出席一些线下活动,在直播平台上露半小时的脸,既省却了舟车劳顿之苦,同时吸粉也变的容易起来。最后,直播也是一种合法的集体偷窥。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人生总有种种不如意,因此更需要在另一个空间找到存在感和满足感。相对每天通勤、各种派对等被动无聊而言,直播也是一种主动无聊的选择。直播平台上几乎24小时都有各色明星、达人、草根轮番上阵,他们在这个娱乐的不夜城里,创造了一个真实而又虚拟的空间,用户点开直播APP的那一个瞬间,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可以静静围观、也可以在评论区打字提问。这可比追电视剧要有意思多了。一台更强大的印钞机作为新一代的社交平台,移动直播的上线和变现几乎同步展开,而不像微博和微信,吸纳数亿粉丝之后,才半遮半掩开始商业化。直播平台上线第一天起,从打赏和各色道具到功能设置,就想着怎么让用户心甘情愿地掏钱,TFBOYS直播的四十多分钟里,粉丝打赏和赠送道具所花费的总额将近30万元。这笔钱对于一线明星可能只是一个小数目,但却是衡量一个明星人气的重要指标,它使得粉丝对偶像的喜欢、忠诚、依赖程度,变得可以测量。粉丝经济的核心在于社群,处在这个社群最核心是偶像明星,不同粉丝依据对偶像的追星程度依次形成差序格局。过去,偶像与粉丝的互动,主要靠大型现场演出,场地、人数、距离多有受制。现在,随着直播技术的成熟,通过手机,借助具有社交功能直播平台,就能低成本地实现偶像与粉丝一对多、以及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多对多的互动。相比80后一代的追星行为,90后和00后拥有更强的追星意愿和消费能力。凤凰网在2015年8月的一次调查显示,游戏是学习之余消遣的方式之一。不过相比玩游戏,51%的00后更爱追星、综艺节目、电影、音乐等偶像相关娱乐方式,甚至还会模仿同龄偶像的穿着打扮。网易在2015年发布的《90后:互联网时代的原生民》报告显示,90后在随性消费环节中更热衷于演唱会、体育赛事和汽车三大项目——享乐消费在高消费群体中占得比重更大。任性、随性是90后的消费关键词,花钱如流水,“记账是浮云”。这种迥异于80后量入为出的消费观而言,作为早上八九点太阳的90后、特别是95后,正在直播行业的希望所在。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内容付费,只是看上去很美

    热点聚焦 2016-07-05
    导语:“不接受退货”的付费内容,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像是一次冒险,因为没有人能向你保证下一次依然能得到同样优质的内容。“分答”、“值乎”等付费语音问答产品的出现,证明了依靠内容直接获取收益的可能性,而提供付费订阅的商业知识专栏《李翔商业内参》在得到App上线、马东团队《好好说话》登陆喜马拉雅FM,均吸引大量用户纷纷掏钱——这些成功先驱似乎给了内容制造商们一剂强心剂针。同样在尝试付费订阅的杂志《离线》联合创始人傅丰元说,“知识变现从来就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眼下互联网媒介领域所谓新模式,都是遵照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式,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但你为李翔掏出的一年199块人民币,到底是持续的内容变现模式,还是仅仅是一次性狂欢?新鲜感到此为止?当姬十三在上线42天之后对外宣称“分答”已估值超1亿美元,而此时,大众对“分答”的热情已逐渐消退。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场发布会更多的意味着他们对于朋友圈里“分答潮”消退的一场自救。尽管姬十三多次公开表示,“互联网领域知识变现的时机已经到来”,然而近两个月过去,所有人意识到,这种碎片化的语音提问回答模式更多是一场大众的娱乐和消遣而已,分答平台上的“流量担当们”也多半是娱乐明星和网红,问及最多问题也关于隐私八卦等。有人说,是因为60秒语音回复这种碎片化的设定,导致“分答”们天生不带有极强的“知识属性”。那么,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领域,想要获得优质的内容,能够承载更多信息量文字类付费产品情况又如何呢?前段时间引人注目的“得到”的付费专栏《李翔商业内参》的订阅量在短短几天内得到了爆炸式增长。在上线的两三天内,订阅量超过5万份,按每份199元的价格估算,李翔和得到平台已获利超过千万人民币,超出了大众的预期。很多人愿意为《李翔商业内参》付费的理由,除了是对李翔(曾在《经济观察报》、《彭博商业周刊》、《财经天下》等知名财经媒体供职)个人品牌的信任,同时也是受到宣传标语的鼓动,“专栏上线以来,受到了柳传志、马云、雷军、李开复、陈可辛等大佬强烈推荐”。一个月之后,订阅数量最初的迅猛的增长势头并未继续保持。与此同时,一位订阅了《李翔商业内参》的资深媒体人向记者透露,李翔专栏的文章内容的阅读量日趋下滑,而且,“内容的质量也并没有其宣扬的那么好,新闻点评也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对于我个人来说,明年是否会继续订阅,是一个艰难的挑战”。与乍一上线就多次曝光在公众视野并且风光无限《李翔商业内参》相比,一份默默做着付费阅读的数字杂志《离线》(the offline)却显得有点郁郁寡欢。4月,《离线》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了“盲订”,可以以折扣价格订阅(半年或一年套餐)该杂志,我的一位同事在盲订即将关闭时成了了一名付费用户,她拿到了「00421」的订阅者号码——这代表她是第421个订阅者。在6月末的一个下午,傅丰元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数字版杂志上线两个月以来,获取的付费会员数目不超过600,同时也表达了对后付费用户能否增长的担忧。巧合的是,《离线》杂志创始人傅丰元杂志也期望抱大佬们的“大腿”得到推广,在《离线》官网上打出「谁在读《离线》?」的推广栏,冯大辉、姬十三和魏武挥的名字赫然在列。利用互联网领域的意见领袖来品牌背书,成了不二的选择。当然,相比李翔的专栏,《离线》的知名度还差的很远。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推介《离线》的大佬们不像订阅了《李翔商业内参》的马云和柳传志等有极大的国民认知度外,或许还与《离线》目前是独立运作相关:《离线》杂志目前只能在官网付费订阅,定期通过邮件推送给用户;《李翔商业内参》在得到App上线,依托的是罗振宇团队的长久以来积累的品牌和口碑。显而易见,背靠大平台,有雄厚的资本撑腰,是李翔们火速蹿红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傅丰元也坦言,《离线》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做好品牌传播,并且有计划下一步去和得到、知乎以及豆瓣等第三方平台商谈合作事宜。《离线》杂志最新一期印刷版先免费再收费,此路不通?小众如《离线》其实并非从一创立就付费——这和《李翔商业内参》上线伊始,采取的是所有的内容必须付费才能阅读的模式不同。《离线》尝试了“免费+付费”的一条路,他们定期在微信公众号或其他的平台分享一部分免费内容,以期达到吸引读者去付费订阅更多内容的目的。《离线》按周出版,可以按双月订阅,也可以按年付费。具体的订阅方式是:基础会员按月订阅20元1月,按年订阅200元1年;高级会员按双月定120元,按年自动续订600元。显然《离线》的定价也并不便宜。傅丰元告诉钛媒体记者,如此定价是因为其在提供内容的同时,还会组织会员线下活动,比如讲座等。记者在其官网也看到了“订阅年内,基础会员可以参加1场线下活动,高级会员可以参加4场”的说明。这也是傅丰元认为《离线》异于其他平台或者传统媒体的优势。他们想要通过这样的会员模式,筛选用户,建立自己的社群,提高用户黏性和忠诚度,继而建立口碑传播。不过,这种完全依赖口碑传播的营销模式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这不仅仅体现在目前会员订阅数量上,上述412号订阅者告诉记者,她应该不会向身边的人推荐付费订阅《离线》,理由是:“现在愿意在互联网上付费阅读的人已经很少了,现状就是这样,我不觉得身边有人需要它。或许一切反分享的模式都很难生存”。而另一位长期关注了《离线》的读者也告诉记者,《离线》每天免费推送的内容已经“足够满足我平时的阅读”,现在优质的免费微信公众号很多,没必要再去花钱获取更多。在美国,付费阅读网站成功案例之一——The Information的创始人Jessica E. Lessin在今年的博鳌论坛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要打造数字内容付费平台,那么必须在一开始就采取全部内容收费的模式;尽管早期的用户量数量的增长会存在一定困难,但只要品牌打造出去了,就不存在找寻用户的难题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李翔商业内参》和《离线》都采取是“不接受退货”的“售后”服务。这于消费者而言,更像是一次冒险。因为你并不知道接下来的时间内,李翔或者《离线》能否在一年内,一如既往的推出你想要的优质产品。傅丰元就对钛媒体表示,数字阅读只是《离线》杂志从纸质媒介转向互联网数字阅读的一次尝试,“如果在今年年底,会员用户数量上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标,我们将可能考虑换一种运作方式。”所以,2016年上半年已过,假如《离线》杂志在年内未达成目标而转变模式,对于已付费订阅一年的用户而言,该怎么办呢?付费模式的道德和法律尴尬当一群人还在以“我花了199元订阅了马云等大佬们都读了的《李翔商业内参》”而成为朋友之间的炫耀谈资而沾沾自喜之时,上周,淘宝上“9元获得1年《李翔商业内参》”卖的最好的那家,已经有近300人付款。卖家在宝贝介绍页面表示,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内把《李翔商业内参》内容更新在其加密网盘。互联网知识版权被侵害从来就不是一件新鲜事。几乎零成本的“复制&粘贴”,各种UGC平台爆发式增长,加之当下各种云盘的不断涌现,这一切使得窃取他人的脑力劳动成果而获利变得更加方便和隐秘了。在以往,互联网领域里内容大多是免费共享的。这种“免费”的基因容易让人们忽略版权这一议题。因为大众获取免费的信息相对较为容易,创作者们大部分也没有直接从内容里获得经济报酬。因此,很多人并不关心自己的内容是否被转载或盗用,甚至可能希望其能够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播,以提高知名度。直到后来,营销号们一次又一次将知乎和豆瓣网友生产的相对高质量的内容发布在微博等平台上,骗取大量粉丝和关注度,进而发布广告,直接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商业利益。诸如此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逐步激起网友们的愤怒,互联网版权议题得到了大规模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在付费内容领域里,作者利用内容本身获得了经济收益。阅读量或者收听量大小,与营收相关。平台的内容一旦遭到免费的扩散,不仅直接影响内容提供者的收入,同时,也影响了付费读者的用户体验。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王思聪在分答上线后卷走了20万,但是其回答的内容也火速被人们整理到了网上。诚然,王思聪可能不在乎这点钱,但事实是,一部分人确实不需要为国民老公的八卦回复而付费也可以获得相关信息了。不过,似乎得到和淘宝平台已经采取了措施,截至记者发稿之时,在淘宝上再次搜索关键词“李翔 商业内参”已经显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无法显示的相关宝贝”页面。谈及“互联网版权”这一议题时傅丰元却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我很希望《离线》杂志的内容能够得到大规模盗版的一天”。但希望内容“被盗版”、被“免费传播”的美好愿望背后透着一种无奈,像《离线》杂志这样的创业公司以及小众媒体想要靠出售内容变现依然显得尴尬和不合时宜。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确认!阿里巴巴全资收购豌豆荚!

    热点聚焦 2016-07-05
                豌豆荚于今天(7月5日)下午2点召开发布会,宣布其应用分发业务将并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双方签订并购协议。 整合后的豌豆荚,将与阿里巴巴与阿里移动事业群旗下的PP助手一起占领移动分发市场。       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表示,豌豆荚并入阿里移动价值在于“大数据”与“内容”双向互利,“移动应用商店未来可以和其他文化娱乐产品一起形成产品矩阵化”。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认为,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豌豆荚以发现应用和游戏为目标,选择阿里巴巴正是看中了大数据与阿里巴巴大文娱板块的发展方向。      上周末,有多家媒体爆料,阿里巴巴已经正式收购豌豆荚,具体收购价未知。但是阿里巴巴的财务和审计已经全面接管豌豆荚,软银作为豌豆荚的大股东也将在此次交易中全部退出。此前,王俊煜和阿里巴巴方面均对此消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豌豆荚称其目前安装用户已经超过了5亿。根据国外调研机构Newzoo的安卓应用商店数据最新报告,豌豆荚排名第4。       然而,有传言阿里巴巴收购豌豆荚报价已经不到2亿美金,远低于两年前软银投资时10亿美金的估值。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分析人士称,豌豆荚作为一家美誉度不错的“小而美”公司,一直想要保持独立性。但是,在2012-2014年间,面临百度手机助手、360手机、腾讯应用宝等竞争对手纷纷崛起的情况下,加之被爆料管理混乱、管理层间不和的消息,豌豆荚向资本和市场低头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