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东还能走多远? 十二年无法盈利,它会是下一个亚马逊么?

    热点聚焦 2016-06-15
     在这个话题为王的时代,大佬们隔三差五总要闹出点动静,譬如这两天京东就走在了风口浪尖。6月7日,京东股价开盘一路下跌,截至收盘,跌5.62%报22.01美元,最高跌幅6.82%。新加坡资产管理公司APS Asset Management高级分析师赛德.考拉利亚(Sid Choraria)近日在职业投资者社交网站SumZero上发表了对于京东的看法。他认为京东是一家极力鼓吹交易额,且股价a遭到极度高估的公司。十二年无法盈利,京东是不是不行了?在规模近5000亿美元的中国在线零售市场上,从市场份额来看,阿里巴巴仍是当仁不让的领导者。然而京东凭借对物流体系建设的长期投入,以及对整体在线零售产品流管理的系统性建设,不断优化用户体验,而人气飙升。虽然京东在用户数量,商品交易额方面奋起直追,但是这家公司要实现盈利看上去却依然遥远。京东在2014年亏损50亿元,2015年亏损额为94亿元。今年5月9日,京东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虽然净营收同比增长47.3%,但是净亏损达3190万美元,其中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9.098亿元。阿里巴巴的赚钱速度完胜一直处于巨亏的京东。2016年第一季度,净利润达8.2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5%。美股市场上,对京东的判断分为好坏两级。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强调,股东将可能得益于京东的高收益率,而穆迪和标普却分别给了京东BAA3和BBB-的低位评级。虽然已经成立12年的京东,因为无法盈利而受到质疑,但是这家公司背后代表的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崛起,却是一辆没有投资人愿意错过的快车。一位美股投资人表示,“京东可能拥有明天,但是你必须捏着鼻子包容它的现在。”京东因何被唱空?京东过于依赖GMV、持续盲目的对外投资、管理层的波动、不断融资,这些都成为了京东不被看好的原因。近些年,电子商务公司有持续亏损的现象,而京东就是典型的一家依靠GMV达到高估值的公司。这使得京东能够进一步吸收融资,因为投资者更愿意相信GMV早晚有一天会转化成利润。即使GMV很好看,但京东仍然是一家持续亏损的公司。它忽略了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的分析,资本方是否乐意为持续高GMV买单,京东显然过于高估了。2016年5月9日,京东发布了201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其净营收为5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3%。交易总额(GMV)达到1293亿元人民币(约合201亿美元),去年同期京东核心交易总额为8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需要注意的是,京东2016年第一季经营亏损8.649亿元人民币(约合1.341亿美元),上年同期经营亏损为8.226亿元人民币。京东在资本市场估值最高已经达到300亿美元。虽然在资本市场GMV不是什么新名词,但京东已经是中国一家成立了12年的公司,但仍然没有盈利。京东现在要如何靠高GMV说服资本方呢?京东还需要拿出更扎实的论据证明其市场估值300亿美元的合理性。与京东持续亏损相对的是,京东对外的投资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京东财报来看,其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的数字从116亿元人民币减少到88.6亿元人民币,计提减值准备近28亿元人民币。公司商誉从26亿元人民币降至2910万元人民币,降幅几乎为26亿元人民币。这表明,京东正在大量烧钱投资。京东目前已经投资了易车、途牛等公司,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为公司未来提前布局。投资者们更关心京东的GMV能够走多远,而不是京东到底收购了多少家公司。另外,京东管理团队波动频繁。尽管成立时间超过12年,但京东管理层很少有管理者在公司超过四五年的。除了创始人刘强东之外,整个高管团队最近在京东的任职时间大约都在3年左右。CFO是2013年9月加盟的,也就是该公司IPO之前的几个月。还有一些关键管理人员也仅在京东任职了几年时间。京东目前还在持续融资,从2009年开始,京东的融资额度超过480亿元人民币。仅2016年第一季度,京东就筹集了18亿美元资金;2016年4月,京东又发行了10亿美元债券。从财报上看,这10亿美元目前还未能以现金流的形式体现在账面上。当一家公司不断向股东和债主融资时,那就值得警惕。如果这家公司持续亏损,就更加值得警惕了。京东会是下一个亚马逊么?京东在美国IPO时,很大程度上被看成是中国版的亚马逊。和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相似,信奉战略性亏损的刘强东把京东定位成“中国亚马逊”,忽视短期盈利而关注公司的长期战略,“用今天的亏损换来明天别人无法超越的优势”是二人的座右铭。从图书电商立家到大手笔投入仓储物流,京东一直以亚马逊作为标杆,刘强东让外界深信,京东不但有能力实现盈利,而且还能挑战阿里的地位。但当京东的股价屡屡下挫时,亚马逊的股价却频频创出新高,过去两年多,这两家公司的股价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无论是华尔街分析师还是热衷于美股投资的中国投资者,对京东的看法都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看空者认为京东在年销售额逼近2000亿大关时依然无法盈利,前景黯淡;看多者则坚持京东的战略性亏损终将迎来光明,价值被严重低估,仍将京东与亚马逊类比。不过当亚马逊近年连续实现盈利之后,越来越多的华尔街投资者意识到,亚马逊早已不再是当初的电商平台,而是云计算业务的领跑者。亚马逊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5.13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净亏损5700万美元,此季度扭亏为盈,创下公司成立以来季度利润最高的纪录,财报出炉后其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了12%。其中云计算业务AWS(Amazon Web Services)的净销售额达到26亿美元,同比增长64%,运营利润为6.04亿美元,超出去年同期的1.95亿美元。华尔街顶级分析师Carlos Kirjner认为亚马逊公司股价还可以再涨,明年目标位看向1000美元。相比之下,京东没有诸如云计算这样具有巨大成长性的高科技业务,目前的新业务主要围绕京东金融和O2O业务,而且亏损程度不小。信奉战略性亏损的刘强东,是否能继续让华尔街相信,京东是下一个亚马逊?我们还将拭目以待。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甲骨文财务经理拒绝夸大云计算业务而遭解雇

    热点聚焦 2016-06-14
    北京时间6月8日下午消息,一位甲骨文云计算业务前高级财务经理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诉讼称,她因为拒绝采取涉嫌违法的会计行为而被该公司解雇。在这起由美国加州北部地区法院受理的官司中,原告斯维特拉娜·布拉克伯恩(Svetlana Balckburn)表示,她在甲骨文的上司要求其向财报中增加数百万美元账目,但却没有现成或可以预见的帐单来支持这些数据。因此她认为,这属于不当会计行为。布拉克伯恩还表示,她曾经对上司发出警告,倘若继续采取这种做法,她将向有关部门揭发。布莱克伯恩指责甲骨文管理层试图使用不实数据,以期虚增云计算业务的财务业绩,从而在公司领导者和投资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功绩。作为一名注册会计师,布莱克伯格2015年8月的表现获得赞赏,但第二个月就遭到差评。几周之内,在她持续就不当会计行为发出警告后,便在10月15日遭到解雇。甲骨文发言人说:“我们不认同这一指控,并将积极应诉。”布莱克伯格在起诉书中称,尽管她明确反对,但上司仍在不断增加不实信息。她认为自己之所以遭到解雇,是甲骨文对其蓄意报复,而她的举动应该获得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的保护。布莱克伯恩希望获得惩罚性赔偿,并要求法院禁止甲骨文再对与之类似的人实施报复。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58到家陈小华:O2O是在酿酒,不是烧开水

    热点聚焦 2016-06-14
     58到家CEO陈小华58到家CEO陈小华站在新办公大厦的走廊,身边走过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他有些不安。“公司大了之后,很多同事都不认识。”短短一年半时间,58到家跻身独角兽行列,员工数量也猛增到2000多人,预计2016年员工规模还将增长15%-20%。陈小华开始担心,每个员工都认同公司愿景吗?都是一条心吗? 创业一年半,陈小华几乎每天都在看业绩。他认同阿里巴巴内部的一句话,“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不是看业绩,而是让员工和组织得到滋养。”这样的顿悟让他兴奋,“终于找到打开这家公司的另一把钥匙,就是组织能力建设。当业绩和组织能力并重时,焦虑感自然就没有了。” 他对O2O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刚创业的时候,O2O是狂热的,所有人都在补贴,只要补贴就能带来大量订单,那时的陈小华也这样想。但他后来发现不是这样,“O2O领域是在酿酒,不是烧开水。”这个市场比他想象中要慢很多、大很多,他原本计划做五年,现在打算做十年,“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比赛,强队需要调整节奏保存实力,不能在第一场小组赛就把前锋都牺牲掉。”去年第三季度,58到家找到自己的节奏,“无论对手怎么变,我们都不会跟风去补贴或者融资,而是练就内力。” 他将之视为58到家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战略调整。在他看来,O2O领域死了那么多企业,主因是谈模式、写鸡汤的太多。比如,B2B好还是B2C好?到店好还是上门好?高频好还是低频好?是撮合型经济还是共享经济……而58到家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理论统统抛掉,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或者思维框架。采访结束,走出58到家位于北苑的新大厦。陈小华示意我抬头,大厦的新标识变成了“到家”,如今他在释放一个新的信号,“撕掉58的标签”。「 活下来了 」2015年6月,是陈小华最焦虑的时期。当时58到家刚成立6个月,三条自营业务线(家政、速运和美甲)几乎同时发力,都面临一场生死存亡的战役。区别于其他玩家,58到家“出生”第一天就定位“平台”。输了任何一条线,都相当于理论破产,会全军覆没。“这背后的逻辑是,如果三大主力都做不好,还有什么资格做平台?结果就是投资人不投,董事会也不支持。”陈小华回忆。58到家的策略是,“不惜一切代价,飞夺泸定桥”。 当时家政业务已经过一轮洗牌,速运业务的玩家体量处在500万美金的小规模,战争还未打响。但是,美业领域已经硝烟四起,河狸家已经盘踞美业市场半年时间。 “美甲是58到家最晚启动的自营业务,所以迟到了。”陈小华说。2015年春节前,58到家的美甲业务规模只是对手的一个零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此他放出狠话,“开年第一季度必须领先,否则就砍掉美甲业务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暂停招聘美甲师,改招城市经理和地推人员。原因很简单,春节期间是订单低谷,陈小华要用这个时间储备和训练团队。但在春节后,美甲师招聘疯狂启动,一个月时间美甲师规模达到7000人,高峰期一天就有600人入职。这让58到家遭到了对手的调侃,“58到家是在招阿姨吗?” 回忆起这场进攻型防御战,陈小华不否认“最初的打法挺傻的,大家去商场、电影院摆摊做1元美甲”。他后来发现,其实O2O拼的不是单量,而是招聘能力。 陈小华的做事风格向来“疯狂”,但也不乏分寸,他的底线是,“对手烧钱我们就跟,但补贴力度不比对手大。当市场规模超过对手后,保持一周时间,然后迅速撤掉所有补贴。” 复盘过去一年,陈小华口中最多的词是“庆幸”和“不满足”。 庆幸的是,58到家只有三大品类(家政、速运和美甲)自营,而且坚决不扩品类。他认为,O2O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很多坑,很多玩家低估了其中的难度,包括58到家在内。例如,洗衣和洗车都是靠天吃饭的业务形态,潮汐效应太明显,一年中有四个月高峰,八个月低谷,基础设施和物流成本都无法实现充分调度。 不满足的是,打仗中缺少节奏感和成就感。陈小华承认,“我是一个非常强自我驱动的人,所以对员工永远不满意。”今年春节前,在高管们的评分栏,陈小华勉强打了80分,他内心的真实分数其实是60分,甚至不及格。他把去年几场仗比作足球赛,靠跑得快和对手犯错赢得比赛,完全没有打出水平。因此,过去一年的成绩是战略的胜利,而不是战术。「 等待终极BOSS 」 过去一年,O2O市场哀鸿遍野。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因融不到钱、创始团队分裂、商业模式走不通而倒掉,死亡名单还在无限拉长。这也加剧了行业的不安气氛——难道O2O是个伪命题?这一波“死亡潮”的到来,在陈小华的意料之中,“有的企业拿到投资人的TS(投资意向书)就开始烧钱打仗,太过于着急。” 烧钱,是每一个O2O玩家都逃不过的劫。但陈小华认为烧钱并不适合所有业务。例如钟点工业务就要顺势而为。“因为钟点工的使用只和经济收入相关,用户需求无法靠补贴来激发。所以订单涨我就招阿姨,订单不涨我就不招。”目前,58到家平台钟点工业务老用户占比达90%,周期订单超过50%(每月使用频次在4次以上)。 但当对手挑起战火时,他也毫不手软。 去年9月,陈小华在速运市场打了一场闪电战。他狂砸2000万美金,用40天时间秒杀一家货运O2O公司,对方猝不及防烧掉手上所有融资(2000万美金)。“对手主动挑起战火,最好的应对就是一起烧钱,2000万美金对我来说是十分之几(2015年10月,58到家完成3亿美元A轮融资),对它来说却是100%。而且,我能保证平台的财务亏损是稳定的,我迅速停止另外两个自营业务的补贴,聚集子弹打速运这场仗。” 最直观的战果是,58速运订单增长5倍,目前已经进军全国36个城市。 陈小华告诉《中国企业家》,O2O企业除了有钱,还要会算账。“58到家的财务每次汇报都要做上百个参数、10个屏幕的财务预算报表。”一个月之前,他60%的精力都在看数字。陈小华的经验是:观察资本环境,评估现金在手还是拼命烧钱更重要;在资本寒冬,现金会变得更值钱。 就在一些O2O企业还在比拼订单量的时候,陈小华已经意识到,“O2O最终看的是交易额和毛利率,订单量只是早期的过程指标。就像当年的阿里巴巴,淘宝要看交易额,B2B业务要看签约客户数。而且,不管是美团还是京东,看的也是复购率、留存率、客单价和用户数等,不是订单量。” 要速度还是要规模,无疑是摆在每一个O2O创业者面前的另一个难题。对此陈小华做过一次实战演习。去年9月-11月,58到家暂停三大自营业务的所有补贴。“结果发现,新用户增速变慢,但是老用户流失率很低,基本保留了原有的规模。”58到家成功顶住了这场“压力测试”,陈小华对自己创业时的选择更加笃定,“平台型公司最难的是起步,达到一定规模后优势非常明显”。 在两个月前的发布会上,陈小华披露了2017年的业务预期:预计家政业务将实现35亿-45亿的年交易额;速运领域的市场份额会扩大至80%-90%,同时下沉到100个城市,在2017年实现55亿-65亿的年交易额;丽人业务在2017年将实现25亿-30亿的年交易额。总体上,58到家2017年目标是,交易额做到125亿-150亿元,实现2-3个子业务规模性盈利。未来,58到家还将投资5-10家企业,接入100家O2O垂直平台,入驻10000家线下优质服务商。 “O2O这场仗到了白热化阶段吗?” 陈小华的答案与一年前相似,“O2O市场还是初期,终极大BOSS还没有出现。我在创业第一天就为那场太平洋战争做准备。” “大BOSS会是谁?” 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陈小华笑了,“如果我知道,我现在就把他干掉。”
  • 马云预言未来物流:送到外星,消灭库存

    热点聚焦 2016-06-14
    “如果大家讲电子商务在中国是一个奇迹,在世界是个奇迹的话,我个人认为,物流行业才真正是中国过去十年诞生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6月13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杭州举行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不断对中国快递业提出赞扬。他认为,中国快递用10年时间,将一个还不能称之为行业的行业,做成了一个超过了美国近一百年的积累的行业,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刚刚看到我们的快递公司居然帮客户送房子,还有人送电线杆,我发现了我们中国有600多个区县能够达到了当日达或者次日达......在全世界很少有一个国家,能够在短短的十年以内,几乎实现到处都可以送到。”他在现场特别向物流从业者表达感谢,“你们是我心中很大的英雄。” 由菜鸟网络主办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6月13日在杭州召开,众多互联网、科技界及物流界大咖出席会议,共同探讨智慧物流的未来。 在会上,菜鸟网络还携手32家全球物流合作伙伴共同启动“绿动计划”,承诺到2020年替换50%的包装材料,填充物为100%可降解绿色包材。同时通过使用新能源车辆、可回收材料等举措,争取达成行业总体碳排放减少362万吨。马云对此表示感谢,并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让中国的物流真正成为未来世界的物流,变成绿色的物流。 未来物流:送到外星、消灭库存关于未来,马云认为,智慧物流是走出经济困境和全球化的最重要的关键点。在他看来,今天的物流快递行业十年以后可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的十年,我们的快递界展示了创业的能力,人的力量,创新的力量,未来我们要迅速重视技术的力量、数据的力量、整合的力量、共享的力量。” “今天我们把物流简简单单的看成了快递行业,或者快递行业称为物流。其实人类走上月球,正在探索的火星、卫星上天等,这都是物流行业,我们要打开脑袋去思考,物流行业今天不仅要把货从这个城市送到那个城市,也许未来的物流行业是把人送到外星球,把物资送到月亮上,这都是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马云通过此次峰会向物流行业分享他的思考,“物流行业不要简简单单的把他看作货通天下,我个人认为,物流行业必须参与到整个生产、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要做到能够消灭库存。”现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做得好的服装企业,大概有50%是库存。库存成了很多的企业走不出的艰难。而库存的过多,跟物流行业的不发达,有巨大的关系。马云认为:“如果我们有先进的最智慧的物流行业,能够把生产和制造业、销售、消费的体验结合在一起,真正一起努力让真正的客户——那些制造业者们,让他们没有库存。如果真这么去思考,我们对社会的贡献远远超过了送了一点点货。”针对最近热炒的无人机,马云指出,物流行业要有理想主义,也要有现实主义。“无人机的问题,我觉得想想是没问题的,最后还是脚踏实地,真正要干我觉得还是需要时间的。不过,我相信仓库内部的机器人肯定要实现,而且要加快实现。” 货通天下要实现连接全球 马云同时表示,货通天下是指天下,不是指货通中国。“以前有人跟我讲,上海你们不如别人,北京速度不如别人快。北京、上海快不是快,云南、贵州、拉萨、内蒙快才真叫快,才能够真正让中国整个物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未来五年到十年,他认为那时的货通天下将是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设计到欧洲、到非洲、到南美的路线。对于已经成立三年的大数据物流平台公司菜鸟网络,马云再次提出希望,希望菜鸟网络能够连接任何一家物流公司、快递公司和仓库,让整个世界这张网能够连通起来,这样世界才会变得更加有效。他同时认为,今天中国物流的标准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未来物流的标准。“如果讲欧美很多快递公司是基于IT的话,那么中国未来的快递行业肯定是基于DT。”重申菜鸟两大原则 三年前,在阿里巴巴牵头下,社会各方共同出资成立了菜鸟网络,目标是打造一家数据驱动的社会化物流协同平台公司,帮助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同时实现任一地点发货,中国24小时、全球72小时送货必达。马云重申了菜鸟网络的两个原则,第一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第二要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去抢快递物流行业的饭碗。如何真正做到数据能够让快递公司做得更加有钱赚,效率更高,能够让快递人员有尊严,同时是一份自己为自己感到荣誉的一份工作,我觉得这是菜鸟公司要去做的。”三年来,菜鸟网络以数据为核心,通过社会化协同,已经搭建了一张从城市到农村,从干线到末端的流通网络;协同200多万快递员,3600多家物流企业战略合作,形成覆盖224国家和地区全球物流服务生态。目前中国每天的快递包裹有70%都运行在菜鸟的物流系统上,消费者每收到10个包裹,其中就有7个享受菜鸟提供的服务。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