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食堂开播一路差评,你以为这是黄磊的滑铁卢?作为投资人,黄磊笑了

    热点聚焦 2017-06-19
    《深夜食堂》更新至第十集,在豆瓣的评分终于涨到了2.4分。网友们纷纷吐槽,“早点把赵又廷放出来不就好了!”但自6月11日播出以来,国产《深夜食堂》口碑一度呈断崖式下跌,并在大吃货国引起了集中议论效应。除了此剧全盘照搬日剧剧情之外,超生硬的广告植入和黄磊的生意经,成了观众们最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要在广告片里植入剧情?在国产《深夜食堂》刚刚播出第一集,观众还没来得及投入情绪的时候,中国智库“泡面三姐妹”就带着“统一老坛酸菜泡面”将观众拉进了现实里。崩溃的网友纷纷感慨,“这到底是《深夜食堂》还是《广告食堂》?”而该剧总导演蔡岳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原本“泡面三姐妹”的剧情是想表达三个女孩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所以她们只能选择最方便省事的泡面,但因为过度口播和露出“老坛酸菜”商品名称,就变成了为了打广告而吃泡面。蔡岳勋也坦言,“这一次剧组和广告主的合作,对于行业来说,是一次不好的示范。”在剧中,其他广告主当然也毫不示弱。厨房挂着妙洁保鲜膜,墙上贴着思念汤圆广告;客人拎着两瓶金龙鱼油茶籽油来吃饭,黄磊再端出一口永丰源的锅……我们发现,在《深夜食堂》片尾的鸣谢名单中,共有多达21家的植入品牌,而大多数都是和饮食题材相符合的快消品,其中也包括黄磊自己的“黄小厨”。目前,国内热门电视剧的广告植入价格水涨船高。据业内人士透露,此前《欢乐颂2》的广告植入价格就高达数百万元。对于这样一部IP作品来说,一系列的广告赞助就已经能让电视剧收回不少成本。广告植入如此火热,另一个重要压力来源于节节攀升的演员片酬。但用大量植入广告的方式急于收回成本,也折射出对作品缺乏信心。导演彭浩翔曾披露,很多投资方不太愿意相信拍出一个好品质的电影可以赚钱,所以在电影推出之前,先想很多办法赚钱,就像广告植入,观众要看的是一个故事,不是为了看90分钟的广告。黄磊的生意版图除了对超多的硬广告不满之外,观众把更多的不满发泄在了同时身为主演和出品人的黄磊身上。虽然身上贴着黄小厨、好爸爸、好丈夫、文艺青年的黄磊,拥有“完美男人”的人设。但作为利用个人IP套现的明星,黄磊也要为IP的衍生品背书: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不久前,黄小厨公司曾因创意抄袭事件被广受批评。而他和孟非合伙的火锅店,也因198元一份的毛肚这样的高昂菜品价格,被认为是利用明星效应大幅虚标。上个月,黄磊的处女作导演电影《麻烦家族》刚刚上映,同样是改编自日本著名导演的作品,以一个家庭为背景,讲述了各阶段的夫妻婚姻状况,但口碑和票房也是饱受诟病。值得一提的是,《麻烦家族》和《深夜食堂》的主要出品人,都是黄磊作为投资人之一的风火石公司。此次《深夜食堂》的高开低走,更是让很多观众毫不避讳的表示对黄磊“很失望”。其实一直以来,黄磊的商业嗅觉在影视圈都算上乘。根据界面最新发布的2017年中国名人收入排行榜显示,黄磊的年收入为6940万元,排名第43位。早在2002年,他就和朋友成立了北京曼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出品并出演了《似水年华》,到2010年后,进入职业上升通道的黄磊明显加快了商业运作的步伐。2010年8月,黄磊投资18万元入股北京壹戏心国际文化娱乐有限公司。2013年,黄磊参与发起乌镇戏剧节,并成立上海黄磊影视文化工作室。2015年,黄磊与何炅等人发起成立风火石,主要业务是投资股权;同年,又入股浙江宇佑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并参与成立了柠萌影业,出品了《小别离》、《好先生》、《择天记》、《寂寞空庭春欲晚》等热门作品。进入2016年,黄磊又以董事的身份出席了时代电影举行的新三板挂牌仪式,黄磊持股2.8%,投资金额为45.6万元。而目前,黄磊个人独资的工作室已经有4个,分别是上海黄磊影视文化工作室、上海会飞的猪影视文化工作室、上海丰集影视文化工作室、上海祈芒影视文化工作室。在餐饮领域,则有大家都熟悉的“黄小厨”,以及与孟非共同成立的南京黄孟餐饮有限公司。核心思路就是通过黄磊自身的明星效应吸引粉丝,最终通过厨房用具和食物来将IP进行变现。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从2002年至今,黄磊投资的公司多达18家,涉及影视文化、餐饮娱乐等类别。 在此前,这一系列密集的资本布局曾让黄磊在商业圈大放异彩,但广泛布局也为如今的危机埋下伏笔。这一次,国产《深夜食堂》赤裸裸的“侮辱观众智商”让大家都坐不住了,一位豆瓣网友吐槽称,“为了打一星,我登录了四年没登录的豆瓣账号。”但尽管被广告商裹挟,黄磊“完美”男人的人设遭遇空前打击,但如果仅从话题性和网络热度来考察的话,中国版《深夜食堂》无疑取得了空前胜利。不知道作为投资人的黄磊,此刻是喜还是忧呢?
  • izcoo:QQ群申请300元每群每年!网贷机构变校园贷;微信绑定社保卡直接交费

    热点聚焦 2017-06-19
    izcoo: 2017.6.19 星期一【头条新闻】1、银监会等部门要求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逐步消化存量业务,明确退出时间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降低校园贷风险的同时,需要正视学生群体合理的金融服务需求,引导学生理性消费。2、微信更新3项新功能:绑定社保卡直接用微信缴费微信派宣布微信推出3项新功能,包括小程序“星标”、绑定社保卡用微信缴费以及企业微信新版本的发布。社保卡可以放进微信里了,不用排长龙缴费,只需要简单4步:打开微信钱包、进入城市服务平台、绑定电子社保卡,使用微信医保支付。3、腾讯重新开放QQ群认证 300元每群每年腾讯公司正式重启关闭许久的QQ群官方认证系统,企业机构均可前往QQ群官方网站申请资质认证。正如腾讯公司此前短暂关闭又重启的域名认证系统那样, QQ 群申请认证也由之前的免费申请变成付费申请。根据QQ群认证系统的说明申请认证需要缴纳300元的费用,同时和微信认证那样无论是否认证成功费用不退4、微信小程序开始试点广告功能,一个新的广告竞价体系将要诞生很多网友反应微信小程序里出现了广告内容。具体来说,通过小程序入口搜索“酒店”、“机票”等关键字,会得到大量相关的搜索结果,而广告内容会显示在第一位而且有清晰的标识。搜索“酒店”会看到艺龙酒店机票火车票预订的广告内容,izcoo而搜索“机票”会看到同样的广告内容。微信团队还表示:“我们希望每个推广背后都是具体的内容或服务,一方面直接帮助用户找到所需的内容或服务;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帮助优质小程序浮现。”此外,关于“搜一搜”和小程序中的广告内容会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还不确定。【周边新闻】1、ofo投资人:没考虑与摩拜合并2、报告称50%应届毕业生房租需父母支援3、央行总部孙辉:比特币监管文件的出台暂无消息4、华为或将于八月发布全面屏手机5、红星美凯龙做了个地产版的“分答” 想成为你的买房顾问6、《王者荣耀》就已成为全球手游收入冠军7、暴雪有意重制《暗黑破坏神2》:正招聘相关人员8、江苏苏宁银行正式开业,中国智库定位于全国首家科技驱动型O2O银行9、上线五月后“悟空单车”退出共享单车市场10、QQ发布电子实体书阅读设备“QQ读书”售999元11、高考志愿填报尝试付费问答 客单价2000到50000元不等【融资收购】   1、共享雨伞“橙伞”获500万天使投资2、海外个人零售服务平台”洋姑妈”已完成千万级 A+轮投资3、儿童数字阅读平台“咿啦看书”完成5000万元A轮融资4、业务反欺诈服务商“猛犸反欺诈”完成5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5、汽车主动安全厂商“卫视觉”获A轮数千万融资6、乐视电视:被阿里京东强迫为618降价销售7、幼儿园教师教学资源分享平台“幼师口袋”获得数千万元A轮投资8、跨境电商平台“悠旗时尚”获得800万元天使投资今日热点内容由 亿卓智库(www.izcoo.com) 整理编辑,欢迎注明出处转载
  • izcoo:小米:绝不轻易被猜透;煮面贩卖机解救深夜食堂

    热点聚焦 2017-06-16
    izcoo 2017.6.16 星期五【头条新闻】   1、年轻人的第一台冰箱:999元的小米冰箱发布小米众筹小吉复古迷你冰箱将正式上线。这是一款由年轻时尚定位的互联网家电品牌小吉科技推出的新品,它实现了功能性与美学设计的完美结合。在刚刚开始时,大家对小米做冰箱并不看好。有人甚至说到 “小米若做冰箱,一定先做空调。” 可是小米就是这么的与众不同,就是喜欢不按套路出牌,它再一次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单可以做手机,还能做冰箱、做空调等。另外,小米此次众筹复古冰箱只需999元。2、滴滴已停止上海线上司机注册,未来将扩展到多个城市从昨日起,滴滴已经在上海停止了快车线上新司机的注册。一篇滴滴发给车主的公告称,(滴滴)上海已经于2017年6月14日停止快车线上司机注册。新司机必须要携带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件,驾驶注册车辆去指定的站点进行身份验证和账号激活,如果发现涉嫌假证将移交公安部门。随后,这个公告得到了一些上海滴滴司机的确认。对此,滴滴公关部门对36氪回应称,上海只是这次调整的第一个城市,未来多个城市也会陆续开始将注册行为转移到线下。滴滴砍掉线上注册的快速通道,主要是针对一些司机上传车牌照片时的p图修改行为。3、微信测试全新小程序收款助手目前微信已经开始内部测试一款名为“收款助手”的小程序,在小程序中,商家可以申请“收款码贴纸”,首单优惠价为1元。赠送品牌贴纸、推拉门贴、组装亚克力贴以及无现金贴纸。不过,支付宝的收款码似乎是免费提供的。4、乐视金融确认在申办银行:上市公司会起主导作用在深交所投资者互动平台上,乐视网在回答投资者关于申办银行传闻的提问时表示,相关业务由乐视金融申办,在乐视金融的相关业务中,上市公司占主导地位,将会起到核心支撑和主导作用。【周边新闻】    1、苏宁云商公告:江苏苏宁银行获准开业2、特斯拉敞篷跑车百公里加速低于2秒,2019年上市3、工信部要求加快NB-IoT落地:2020年建成基站150万个4、人人都能卖手机!小米小店正式内测5、三大运营商确定2年内启动5G预商用部署6、微信小程序发力商业零售领域7、腾讯OMG酝酿大调整:门户取消频道制,划为内容运营两部门8、国美电器正式更名为“国美零售”9、武汉成中国第二个无现金城市 全行业普及支付宝‍【融资收购】    ‍1、医美集团“联合丽格”完成2亿元B轮融资2、VR游戏商“翌雪游戏”完成千万级Pre-A轮融资3、时尚电商“LOOK”完成 3000 万元 Pre-A 轮融资4、二手车交易平台“车置宝”获5亿元C+融资5、新能源汽车租赁平台“ 大圣出行”获得10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6、营销解决方案提供商“集客分享”获得3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7、智能招聘管理系统“Moka希瑞亚斯”获得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8、奢侈品视频竞拍平台“闲拍”获得200万人民币种子轮融资9、快速交易解决方案提供商“宽睿科技”获得千万级人民币Pre-A轮融资10、人工智能制作游戏的研发商“深极智能”获得10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11、自动煮面贩卖机研发商“卤豆”获得数百万美元天使轮融资12、体育科技公司“同道伟业”获得2400万人民币A轮融资‍今日热点内容由 亿卓智库(www.izcoo.com) 整理编辑,欢迎注明出处转载‍
  • 通话漫游取消之后,下一步,流量漫游何时能取消

    热点聚焦 2017-06-16
    导语:流量到底有没有漫游一说?电信运营商为什么要区分本地流量、全国通用流量?部分套餐流量使用超出后,流量单价为啥不一样?“我上月套餐内流量还有剩余,去了趟外地,账单产生了套餐外流量费。”相信不少人曾碰到过这种情况,并把其归咎于流量漫游费。不过,流量到底有没有漫游一说?电信运营商为什么要区分本地流量、全国通用流量?部分套餐流量使用超出后,流量单价为啥不一样?中新网对此进行了梳理与调查。现状:区分本地流量和全国通用流量今年10月1日起,三大运营商将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这意味着以后在国内,全国哪打电话资费都一样,不再区分本地和外地长途。不过,在流量方面,不少套餐仍区分本地流量、全国通用流量。“本地流量用不完,全国流量不够用。”近来,不少网友给中新网反映,使用手机流量时遇到该情况。北京移动用户张女士对中新网表示,这个月她去大连玩了几天,手机套餐内流量虽然很多,但多是北京本地流量,所以去大连后也只能紧巴巴地使用流量,照片都不敢晒。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中新网近日发起的一项关于本地流量、全国通用流量的意见调查中,微博网友@徐小同表示:我河北的号码,人在河南,每月套餐里的流量有2GB,河北省内流量不能用,每月还得充话费。为什么要分本地流量、全国通用流量?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亿卓智库很多人很难长期待在一个地区内,换手机号又很麻烦,因为绑定了很多网络账号。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三大运营商还要区分本地流量、全国通用流量呢?中新网联系了三大运营商相关人士。中国联通方面解释,中国联通集团推出的是全国流量通用套餐,地方公司会根据地方特点推出一些本地流量套餐,主要针对不经常出差的人群。中国电信表示,为了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中国电信提供了按区域、按时间、按内容、按终端类型等区分的多元化流量产品,以及促销赠送流量等多种优惠形式,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有中国移动知情的工作人员表示,各个地方网络资源不均衡,流量消耗也有差异,流量消耗比价少的省份,可能就会把富余的当地流量赠送给消费者,或以低廉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这就产生了本地流量和全国通用流量。通信行业专家、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其实本地流量是一种优惠流量,价格相对全国流量要便宜一些,但现在用户的想法是:用全国通用的流量,而付出本地流量的价格。“目前来看,这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未来的趋势是流量价格会不断下调,但这需要时间。”项立刚说。套餐外流量价格不一致,为何?中新网还发现,即便是同一个电信运营商,不同的套餐,超出套餐外流量费用也不一致。如,中国联通4G组合套餐全国版,国内流量超出套餐限额后按0.2元/MB计费;但中国联通4G组合套餐流量超值版,国内流量超过套餐限额后按0.27元/MB计费。中国电信也一样,其乐享家套餐套餐外流量价格为0.0001元/KB;乐享4G套餐超出套餐外的流量按0.3元/MB的价格收费。中国移动套餐外流量价格均按0.29元/MB的价格收费,全国统一。(注:三大运营商对套餐外流量均有赠送优惠措施,不再一一介绍。)中国联通对此解释,“因为本地流量套餐价格低,所以超出套餐外流量价格就会相对高一点。” 中国电信方面表示,套餐内外的价格是优惠资费和标准资费的区别,套餐实际上是一种优惠组合,这也是国际上电信运营商通行的做法。项立刚认为,这是一种营销方式,多买多用就有优惠,很多行业都在使用。“举例来说,对每月使用10GB流量的用户和每月使用1GB流量的用户,对超出套餐限额后的流量制定不同的单价标准,这并无不妥。”项立刚说。不过,中新网发起的上述调查显示,截至15日17时,有84.8%的网友认为,同一个运营商,套餐外流量价格应该一致;11.9%的网友支持电信运营商流量套餐多样化、价格也多样化。流量价格下降仍是未来趋势中新网在采访中了解到,不止一家电信运营商否认了流量存有漫游的说法。上述中国移动知情人士表示,流量没有漫游费一说,只是区分本地流量和全国通用流量,而且全国流量统一价是大势所趋,流量价格也会不断下调。不过项立刚认为,未来的流量定价趋势可能就是和现在一样,有一定的区分,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如果全国流量一个价,可能对那些每月使用流量较多的用户是一种不公平,因为他们享受不到本地流量优惠价格了。”种种迹象表明,流量价格下调仍是未来的趋势。今年3月份,三大运营商公布了自提速降费以来的成效,涉及移动流量方面,中国移动称,2014年到2016年间,中国移动手机上网平均单价累计降幅为63.5%。中国电信表示,过去两年,中国电信手机流量费下降57.4%。中国联通表示,中国联通2016年流量平均资费水平降至新低,相比2015年底降幅超过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