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锤子手机面临“翻身”大考:销量不足 接连亏损

    热点聚焦 2016-10-24
    导语:罗永浩坦承锤子科技资金确实有点紧张,但是算起账来足够周转。但消息经媒体报道之后,罗永浩感受到了来自供应商的压力。“所有的供应商都慌了,我需要跟供应商的老板吃个饭解释一下,基本是管用的。”罗永浩称。时隔近一年,在深陷各种被收购及人事变动传闻之后,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终于带着锤子手机新品M1如约出现,回应外界传闻。罗永浩坦言,无风不起浪,外界传闻并非完全没有根据,目前锤子科技确实在与资本方接触,包括投资和收购。但由于签署了保密协议,无法透露更多信息。10月18日,锤子科技在上海发布新品M1。在经历了前面三款手机销量均不及预期,以及锤子科技今年上半年亏损1.92亿元之后,历时近一年时间推出的M1被视为罗永浩的“翻身之作”。业内人士认为,M1的推出是为向外界证明锤子仍然活着,并且给风投信心。但在渠道、价格、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并无优势的锤子,想要凭借M1翻身或获得大的销量或许很难。承认资金紧张10月18日,上海,1万余人容量的发布会现场座无虚席。时隔近一年,罗永浩的出现再度引发现场“锤粉”欢呼、鼓掌。“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被倒闭’了6次,‘被收购’了5次,我也被消费者起诉上了法庭。”回顾过去一年经历,罗永浩主动提及身处舆论漩涡,并称其自身并无太大影响,但会面临来自合作伙伴的压力。就在发布会前3天,仍有传闻称锤子被网易收购。罗永浩在微博上以“假的,别搭理江湖”作为回应。在此之前,“江湖”上已先后多次有传言称,锤子将被阿里巴巴、乐视、小米等公司收购。在发布会结束后的媒体采访中,罗永浩坦言,无风不起浪,外界的传闻并非没有根据。目前,战略投资和收购确实在谈,并且这方面的接触比外界传言更多,并不仅限于传言中的几家企业。但是从接触一开始,双方就签订了保密协议,所以具体情况目前无法透露。9月20日,锤子科技投资方成都尼毕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份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锤子科技亏损1.92亿元,2015年全年亏损4.62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9%。罗永浩坦承锤子科技资金确实有点紧张,但是算起账来足够周转。但消息经媒体报道之后,罗永浩感受到了来自供应商的压力。“所有的供应商都慌了,我需要跟供应商的老板吃个饭解释一下,基本是管用的。”罗永浩称。在业内看来,销量不佳直接导致了锤子的亏损。据罗永浩透露,锤子T1手机总销量25万余台,千元机坚果总销量100多万台,之前发布的三款手机销量均未达预期。在新一代锤子手机研发过程中,一度又有传闻称,锤子20多位高管集体跳槽。今年7月,锤子官网宣布CTO钱晨退休,而华为荣耀产品原副总裁吴德周担任产品线&硬件研发副总裁,负责锤子科技的产品线以及全部硬件研发工作。吴德周在华为工作了15年,经历了华为手机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外界所不知的是,在吴德周加入锤子之前,锤子整个硬件团队非常小,只有50号人。彼时,锤子科技内部没有产品线,为项目驱动型。罗永浩在几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过,正是因为硬件团队不够,所以当第一代锤子手机T1出问题的时候,需要坚果的团队赶去“救火”,而坚果出问题的时候,又需要T2的团队“救火”。这样,两款锤子手机都推迟了上市时间,而使得配置总是落后于人。吴德周在发布会后首次露面,称自己加入锤子之后,锤子才有了经营的概念,建立了产品线,硬件团队目前已经发展到120人,至少可以同时开发两款产品。除此之外,所有手机厂商都要面临的供应链紧张问题也正在改善,但其也坦承需要时间。向市场妥协尽管如此,市场留给锤子的耐心有限,M1的发布也更有“翻身”的意味——发布会开幕之前,网络盛传这或许是罗永浩最后一次“相声表演”。锤子的发布会因罗永浩的个人演讲风格而被网友戏称为单口相声表演。在M1三个多小时的“相声”展示软硬件中,一向以“设计驱动型”自称的锤子和以偏执精神著称的罗永浩开始向市场妥协。正面与iPhone的高度相似性,主流旗舰机型的硬件配置被业界解读为罗永浩企图迎合大众消费群体。妥协其实从去年坚果的发布和早前T1的降价就已经开始了。罗永浩曾宣称锤子手机不会低于2500元,但T1在上市三个多月之后就降价超千元;2015年8月,锤子发布千元机坚果手机。“这个行业是不允许你小而美的,如果你做不到千万级别,在供应链永远是很疲惫的状态。所以把千元机做好,一方面是搞定年轻用户,很重要的是先把供应链的量提高。”M1发布之后,罗永浩发出如上感慨。“即使作为小而美的品牌,锤子至今也没有形成自自己独具特色的消费群体,在本土品牌开始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的今天,锤子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只会越来越远。”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认为,锤子早已失去了最佳的时间窗口,而手机硬件并无特色,仅凭软件的些许创新很难吸引大众消费者。在M1发布会上,锤子系统推出与讯飞、Big Bang、One Step合作的语音识别、语义识别以及Sidebar侧边任务栏实现三大突破性交互功能。王艳辉认为,锤子2014年刚推出时正好是大陆品牌建立的最佳时机,OPPO、vivo甚至华为还没有站稳中高端市场。如今这3家公司已经基本垄断了2500元及以上价位市场,手机品牌仅仅依靠性价比已经很难在市场立足,何况与竞争对手相比,无论渠道还是研发、宣传投入方面,锤子差距甚远。第一手机研究院院长孙燕飚也认为,锤子M1的推出是为向外界证明锤子仍然活着,并且给风投信心。但在渠道、价格、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并无优势的锤子,想要凭借M1翻身或获得大的销量或许很难。
  • 三星在韩国:混乱、骄傲与担忧

    热点聚焦 2016-10-24
    导语:自今年8月初上市以来,三星Note7手机不断出现起火爆炸等情况,在经历了爆炸、召回、再爆炸、停产停售以及二次召回的一系列过程后,三星集团面临种种挣扎困厄,其培育多年的本土市场恐怕也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事态最终的走向,还是要依靠三星自身,三星能够有多大的魄力,进行更多有效的措施恢复消费者的信任,也许下一个三星旗舰产品推出的时刻,这一切的答案将会揭晓。”自今年8月初上市以来,三星Note7手机不断出现起火爆炸等情况,在经历了爆炸、召回、再爆炸、停产停售以及二次召回的一系列过程后,三星集团面临种种挣扎困厄,其培育多年的本土市场恐怕也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据韩联社报道,因三星电子召回并停售GalaxyNote7感到不便的韩国用户将针对三星电子提出索赔诉讼。截至10月19日上午9时30分,已有57人申请参加诉讼,人均索赔30万韩元。当中国的“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以后,一位韩国网民在跟帖中曾自嘲道:“当打开报纸的时候,发现有关中国的新闻都是宇宙科技的;有关韩国的新闻都是Galaxy爆炸的。在中国的宇宙飞船正在热火朝天地飞天的时候,韩国的手机也在热火朝天,不过不是飞天,而是爆炸。”“闹心”的民众最近,居住在韩国首尔,手持三星Note7手机的具敏盛非常“闹心”。具敏盛就职于韩国一家大企业旗下的商社,因精通外语,曾多次前往境外长期出差,一出差就是几个月,甚至更久。而就在不久前,他收到了一则消息:“三星旗舰手机Note7因发现新的严重安全缺陷,故决定全部召回,并请在购买、开通渠道进行退货。”不过,让他感到“闹心”的,并不仅仅因为退换货的手续复杂,更重要的是,他手中的Note7并不是在韩国国内购买的,而是在长期出差期间,在当地购买的。“在韩国国内,大家买的都是合约机,直接去找通讯公司代理点就可以了。可是,我这个手机是在国外购买的,现在三星说‘在最初购买渠道处理’,可是我就算是想把它带到境外,Note7已经是不能带上飞机了,那么我怎么才能带回到当地呢?”具敏盛无奈地说道。之后,他立刻接连致电三星的客服并两次请假,前往当地的三星DigitalPlaza服务站进行咨询;当时服务人员均表示“没有细则,请等待通知”,具敏盛只能在现场留下电话之后,默默离开。最终,这个情况在经过具敏盛不断寻找三星官网,并多次致电以后得以解决。不过,在因为“迫不及待”而特意在境外购买了Note7的具敏盛还是忍不住吐槽:“在最初的三星官网很难找寻到有关的信息,而且许多客服人员似乎也被弄蒙,初期的许多人员还不知道具体的处理方式,直到三星客服提供答案为止,我的脑子都是处于混乱的状态;虽然我以后还有可能选择三星手机,不过这个体验的确是非常遗憾的地方。”而这,只是Note7的此次提前下架,给韩国人民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之一。三星的“骄傲”这些年,三星的确成为了韩国民众心中的骄傲:以一家不起眼的大米销售店“三星商会”白手起家,在数十年间成为了全球最领先的科技企业之一;在三星所投资的成均馆大学读书,或者是直接在三星工作,都成为了许多韩国民众值得骄傲的事情。每年,为了参加进入三星集团的“敲门砖”SSAT考试的考生屡创新高,在韩国青年经历着“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这几年,这个数字只增不减——这个与“美国中学入学考试”同名的考试,主要是为了打破“文凭定终身”的概念,认定是否具有进入三星各子公司的职务能力而进行的考试。不过,三星集团在又经历了超过10万人的应考人员的新高以后,不得不修改模式:只针对事先通过“职务适合性评价”的应考者提供报考机会,并将考试名称修改为GSAT,加入“Global”,以表示希望选取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的决心。而至今,在很多韩国人的眼中,三星都与许多韩国民众息息相关,尤其是在衣食住行方面。《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见过的许多韩国民众,仍然对三星抱有极度的“信任”,就连吐槽三星的具敏盛,也承认“Note7感觉非常实用,设计上也很优秀”。据韩国通讯公司的统计,来通讯公司寻求解决方案的Note7用户中,有近91%的用户表示“还将使用三星Galaxy系列智能手机”,近六成的用户认为“三星的危机处理方式虽然有一些瑕疵,不过总体比较及时”。与此同时,在韩国NAVER等门户网站开设的Note7召回群中,《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看到有许多韩国民众纷纷对Note7的防水、虹膜识别等功能表示“不舍”,甚至有人表示“将Note7使用到底”。深耕本土如果说,许多韩国的中老年人使用三星,是因为品牌知名度;那么习惯于接受新事物的韩国年轻人,为何也喜好三星的手机?据韩国有关机构的统计,在韩国境内销售的智能手机中,三星电子的智能手机仍然保持着近六成的市场占有率——即便是在苹果公司依靠iPhone逐渐获得韩国消费者青睐、三星电子曾因战略失误而选择WindowsMobile等情况下,三星的占有率已从80%大幅跌落。而另外一份由市场调查机构ATLASSUVERY出具的统计也显示,在近期,Note7频繁出现新的热点的情况下,许多消费者的首选是同公司的三星GalaxyS7和S7Edge,其仍然占据了同期智能手机销售排行榜的前列;而LG公司的旗舰机V20只勉强进入排行榜内。“光靠‘爱国’来骗民众的支持也是不够的,这还是与三星公司对本国市场的重视有关。”一位业界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他补充:“三星已经在全韩包括偏远地区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售后服务体系;另外,其深知韩国合约机占主导地位的手机市场,通过补贴的方式降低韩国消费者的负担,并在韩国境内率先推出其旗舰手机、软件SamsungPay等功能;在提高韩国用户的体验度方面,三星也下了许多功夫。”《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走访韩国多位手机发烧友的时候,他们坦言:“正是看中了三星智付(SamsungPay)的广泛使用和便利性,才会首选三星手机。”至今,三星智付在韩国已经能够支持几乎所有的信用卡商户、银行,并与韩国交通系统达成合作,直接提供公交、地铁支付的服务。另外,在Note7下架事件之后,作为三星电子的主要股东之一,韩国国民年金成为了重要“友军”,在接下来的几天,外国投资者纷纷抛售的情况下,加紧购入了近1400亿韩元。“事态最终的走向,还是要依靠三星自身。三星能够有多大的魄力,像先代会长曾经不惜摧毁所有的三星手机一样,进行更多有效的措施恢复消费者的信任,也许下一个三星旗舰产品推出的时刻,这一切的答案将会揭晓。”上述业界人士分析道。10月21日,三星电子收盘价1589000韩元/股,下跌1.91%。资本市场的担忧韩国的互联网上曾经盛传着一个段子:“要知道韩国的未来局势如何,只要看三星的董事长是否还在韩国。”虽然这的确有一点夸张的成分,不过也足以看出韩国国内对于三星的依赖程度。众所周知,三星电子所属的集团作为韩国最大的财阀之一,其旗下的子公司以及产业链支撑了韩国近20%的GDP和国税。虽然近年来,有一些韩国舆论以三星集团的一些弊端举例,认为“韩国没有三星也能发展”;但许多学者仍然认为,“考虑到韩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是依靠加入大型财阀的产业链生存的现实,而三星早已成为了韩国的‘标志性’企业,地位甚至超过诺基亚之于芬兰;三星的危机,不仅仅是考虑金钱上的问题,更应该考虑对于韩国经济带来的就业、国家信用度等无形中、间接性的伤害。”而对于韩国的资本市场来讲,三星的影响力更是无法比拟。截至2016年6月,三星集团旗下在韩国境内共设有59个子公司,其中有15个公司已经上市;而其中之一的三星电子,更是占据了全韩上市公司市值的榜首。据韩国首尔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截至本月9日,全韩十大集团所有上市企业的市值总额为714.3320万亿韩元,其中三星集团一家就达到352.1560万亿韩元,远远超出第二名现代汽车集团的104.5941万亿韩元,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不仅是KOSPI指数,在原本为了分担风险而设立的、由韩国200大企业构成的KOSPI200股指期权指数则直接演变成为“跟着三星电子的股价走”。业界人士分析,在KOSPI200指数的总市值1100万亿韩元中,三星电子一家就占据了220万亿韩元,占据近20%;在此情况之下,这位业界人士无不担忧地分析:占有三星电子近四成股份的外国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利用其信息和投资技巧上的优势,通过运用原本为了“分担风险”的期货交易的买卖期货选择权的方式,将占有主导性的优势。“虽然这些机构和外国投资者,无法直接操纵KOSPI200期货指数,但是完全可以通过操纵三星电子的股价,而达到其预料的目的;这也无形中为韩国股市的不稳定性增加了一个因素,在此过程中,最后败北的很有可能就是散户。”上述业界人士补充道。本月11日,当三星电子正式宣布“停产并下架Note7系列”之后,三星电子的市值一天内就缩水19万亿韩元,若考虑到优先股则变成21万亿韩元,而这笔钱相当于全韩市值第11名、第三大金融集团——新韩金融控股的全部市值。另外,考虑到三星电子的象征性,韩国的许多股票类基金、信贷派生类产品,均喜好选择三星电子。全球四大国家基金之一、韩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韩国国民年金持有三星电子近8%的股份,甚至高于三星董事长李健熙个人拥有的近5%的股份。而韩国教保证券公司的一位基金经纪人则无不担忧地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袒露:“说实话,我正在运营的基金是股票类基金中较为稳健的,主要以投资大型企业为主,三星电子更是‘独占鳌头’。不过在事件爆发一周内即亏损了近5%,而在现有的不稳定性持续的情况下,正在认真地考虑,是否需要将三星电子的股份中抽出一部分,投资三星物产等其他三星子公司。毕竟在即将开始的三星集团的股份持有构造改革中,这些公司将直接受到影响。”这位基金经纪人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如果三星集团着手改善股份构造,成功转化为控股公司,那么三星物产作为核心企业,按照现在的股价计算,将拥有近60万亿韩元的三星姊妹公司的股份,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件事情。
  • 火热的VR行业立冬了?暴风魔镜陷入裁员风波

    热点聚焦 2016-10-24
    导语:目前国际大厂商的VR设备基本都适配PC端,典型如HTC、Facebook和索尼,产品售价基本都在几千元区间。而国内以暴风魔镜为代表的一批产品适配手机端,价格通常只有几百元甚至有些在百元以下。大自然还没有立冬,VR行业却立冬了?近年来,VR(虚拟现实)这一词十分火热。这不少城市的商场都出现了VR体验馆,也有人专门把房子装修好,购置几套VR设备,向感兴趣的人提供收费体验服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国际大厂商的VR设备基本都适配PC端,典型如HTC、Facebook和索尼,产品售价基本都在几千元区间。而国内以暴风魔镜为代表的一批产品适配手机端,价格通常只有几百元甚至有些在百元以下。说到暴风魔镜,你可能在电梯间的屏幕上看到过这样的广告。然而,成立于2015年初,作为行业标杆企业之一的暴风科技子公司——暴风魔镜最近陷入了裁员风波。有媒体报道称,“暴风魔镜团队几乎腰斩、裁员本周内完成。”暴风魔镜方面则对此发出公开声明,尽管并未回应裁员比例,但其称,此次人事变化属于公司正常的业务调整。今日(10月22日),一位不具名的VR投资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暴风魔镜此前的设备都面向移动端,实际这一市场尚未真正形成。暴风魔镜更想做的事情其实是搭平台,但市场竞争激烈其并没建起壁垒,加上之前可能走得太快,短时间内招人过多,接下来在调整方向后需要更踏实做事。发现了“先机”但未能建起平台壁垒暴风魔镜裁员引发的市场声音不一,有的说VR行业泡沫开始破灭,也有人说,其未能建起竞争壁垒,甚至此前产品方向不明朗等。针对网上传闻,10月20日,暴风魔镜官微发出声明称,“目前,暴风魔镜正在积极布局VR生态,拆分汽车、旅游、房产、UGC等业务板块,拟成立独立的生态公司。此次人事变化属于公司正常的业务调整。”声明中还提到,“2016年被誉为VR元年,整个产业经历了初期爆发和理性回归。作为国内最早布局VR的领先企业,暴风魔镜始终追求探索并持续创新,致力于成为用户与VR之间的桥梁,让更多的人能更便捷的体验到虚拟现实,引领行业发展。目前,我们还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各类优秀的人才,校园招聘也正在进行中。欢迎各类优秀人才加入暴风魔镜,一同共创VR未来。”尽管官方并未明确对外界回应裁员比例和裁员原因等具体细节,据“智东西”援引一暴风魔镜技术方面的工程师说法称,裁员规模达到40%到50%。赔偿方案为“N+1模式”(N是指工作年限,每满一年,补偿1个月的工资),不包括奖金。另一方面,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暴风科技的参股子公司,暴风魔镜成立于2015年1月30日,生态模式为“技术+产品+内容+产业链”。截至目前,官方披露的融资共2轮:2015年4月,获得1000万美元首轮融资,估值超5000万美元。此后,今年1月宣布获第二轮融资,融资金额2.3亿元人民币,估值14.3亿元人民币。“移动端(VR设备)真的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量,2C也不会来买单,大裁员这件事情,其实是他要调整公司的格局,踏踏实实去走下面的每一步,这是我们的感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一位不具名的VR投资人表示,裁员这件事情确实存在。暴风魔镜此前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虽想做生态做平台,但没能在这一维度建立起壁垒。该投资人表示,移动端的体验更多还是内容的问题,其他公司如微鲸等都在布局,移动端的VR内容很多都被分散到了不同平台。可能是暴风魔镜之前的分析有一定问题,也有可能是其发现现在时机不成熟,主要精力要从移动端转到一体机上面来。单靠低价的“盒子”无法打开市场高盛在《VR与AR:解读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报告中预计,到2025年,VR和AR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不过,用户体验、技术局限、内容和应用的开发以及价格因素,是现下相关设备普及的主要障碍。国内外的科技公司都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而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几乎成为了VR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商业化普及浪潮的标志。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国际大厂商的VR设备基本都是适配PC端的VR头盔,单个产品售价在数千元,典型如HTCVIVE、Facebook的OculusRift和索尼的PSVR等。与之思路不同,国内以暴风魔镜为代表的一批产品则适配手机端,原理和技术含量相对简单,把手机插入VR眼镜中即可实现,所以此类设备还有个称呼是“盒子”,价格通常只有几百元甚至有些在百元以下。而移动VR设备的理念来源,可以参考GoogleCardboard——拿牛皮纸等硬纸板折叠组装后就能组成的简易VR眼镜。对暴风魔镜来说,此前走低价策略无疑是希望打开市场,目前来看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上述不具名的VR投资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盒子”本来就是不值钱的东西,尤其在前期VR行业出来后,“盒子”甚至可以去赠送。低价更多的是去吸引人,但一部分人压根不知道VR这种东西,即便价低也不愿意购买尝试。“我们机构现在基本上投的都是PC端的(项目),原因是VR这个事情一定得一步一步来,急了也没用。为什么移动端有那么多人去吹捧?谷歌是一方面,第二方面更多的是现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有钱的人特别多,思维是移动互联网能带来很多可能,但问题是0还没有到1就要到2,有点跳跃。”在他看来,移动VR设备可能会有一些沉浸感,但是交互这件事情对移动VR来说非常难,只能靠一些传统的游艺机的输入设备去操作,交互感太差。“真正要让每一个认识VR的美,更多是要强交互+强沉浸感,这两个东西一定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这个,VR只是‘欣赏级’,只能说是全景视频或者是手机游戏的高级版。”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这位不具名的VR投资人认为暴风魔镜此前确实人员过多,其裁员对整个行业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这件事情也同时提醒了从业者,移动端VR并不会很快爆发,硬件公司需要有步骤地逐渐参与VR产业的提升,而不是期待一蹴而就式的爆发。
  • 快递企业备战双11 开万元高薪都招不到人

    热点聚焦 2016-10-21
    导语:不少快递公司早在国庆节就开始“招兵买马”,除快递员外,仓储类、送货司机等岗位也成为“急聘”对象。还有3周,就迎来第8个双11,不少人已经摩拳擦掌、开始往“购物车”里兴奋加货。而比“剁手党”们行动更快的,是全国快递行业。业内预计,今年的快递量将超10亿件。在南京,不少快递公司早在国庆节就开始“招兵买马”,除快递员外,仓储类、送货司机等岗位也成为“急聘”对象。为了提前“囤人”,南京还有快递企业开出月薪8000-10000元的高价,不过依然人员难招。快件预测超10亿个,快递员成紧俏岗去年双11当天创造了天文数字——912亿元成交额,4.67亿的物流订单。据国家邮政局初步预测,今年双11期间(11月11日至16日)全行业处理的邮件(快件)业务量将超过10.5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5%。前几天,菜鸟网络联合各大快递企业公布一组数据,预计今年双11期间,全行业将投入268万一线人员,较去年增长超过50%,干线车辆增长59%。为迎战这场“消费盛宴”,全国快递行业早早开始准备。据百姓网招聘类数据统计,截至9月底,快递员岗位需求环比上涨52.5%。仓储管理员、送货司机等岗位需求上涨42.3%。根据现代快报记者对一家求职网站南京频道的统计,仅昨天一天,最新发布的快递员岗位数量就达310条。不少公司开出“高薪、提供电动车、包住宿”的条件,有的报出8000-10000元月薪,并对学历、年龄、工作经验不作任何要求。在网站上,快递员、仓库管理员标记为“南京招聘热门职位”。提前一月动员,人员车辆场地都增加顺丰快递南京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提前一个月就为迎战双11做准备。最重要的是人手,为调动员工积极性,工会每年都举办“送温暖”活动,在员工加班很迟的时候,送上热包子和排骨汤等。他们也会和劳务公司合作,招聘临时工,具体的人数和薪资都要根据市场需求作调整。申通南京办公室主任则表示,国庆前,总部就召开双11动员会,各网点在人员、车辆、场地的配备上都要增加。将起用临时员工,招聘兼职大学生。还会租大货车、加租周边仓库,以备不时之需。双11期间,老快递员的就餐补助和加班费都会提高。虽然需求旺、待遇不错,但招人却不容易。“我们招了快一个月,全职的和临时的都在招,但只招到两个人。”市中心一家快递承包点快递员孙师傅说,承包点覆盖七八栋写字楼和六七个小区,这几年人员没增加,快递量却越来越多,大多数人还是嫌累。对双11的收入,孙师傅很期待。“前期以送为主,5天后就迎来退货高峰,所以11月平均每个快递员能多挣2000-3000元,最多的多挣5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