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热的VR行业立冬了?暴风魔镜陷入裁员风波

    热点聚焦 2016-10-24
    导语:目前国际大厂商的VR设备基本都适配PC端,典型如HTC、Facebook和索尼,产品售价基本都在几千元区间。而国内以暴风魔镜为代表的一批产品适配手机端,价格通常只有几百元甚至有些在百元以下。大自然还没有立冬,VR行业却立冬了?近年来,VR(虚拟现实)这一词十分火热。这不少城市的商场都出现了VR体验馆,也有人专门把房子装修好,购置几套VR设备,向感兴趣的人提供收费体验服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国际大厂商的VR设备基本都适配PC端,典型如HTC、Facebook和索尼,产品售价基本都在几千元区间。而国内以暴风魔镜为代表的一批产品适配手机端,价格通常只有几百元甚至有些在百元以下。说到暴风魔镜,你可能在电梯间的屏幕上看到过这样的广告。然而,成立于2015年初,作为行业标杆企业之一的暴风科技子公司——暴风魔镜最近陷入了裁员风波。有媒体报道称,“暴风魔镜团队几乎腰斩、裁员本周内完成。”暴风魔镜方面则对此发出公开声明,尽管并未回应裁员比例,但其称,此次人事变化属于公司正常的业务调整。今日(10月22日),一位不具名的VR投资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暴风魔镜此前的设备都面向移动端,实际这一市场尚未真正形成。暴风魔镜更想做的事情其实是搭平台,但市场竞争激烈其并没建起壁垒,加上之前可能走得太快,短时间内招人过多,接下来在调整方向后需要更踏实做事。发现了“先机”但未能建起平台壁垒暴风魔镜裁员引发的市场声音不一,有的说VR行业泡沫开始破灭,也有人说,其未能建起竞争壁垒,甚至此前产品方向不明朗等。针对网上传闻,10月20日,暴风魔镜官微发出声明称,“目前,暴风魔镜正在积极布局VR生态,拆分汽车、旅游、房产、UGC等业务板块,拟成立独立的生态公司。此次人事变化属于公司正常的业务调整。”声明中还提到,“2016年被誉为VR元年,整个产业经历了初期爆发和理性回归。作为国内最早布局VR的领先企业,暴风魔镜始终追求探索并持续创新,致力于成为用户与VR之间的桥梁,让更多的人能更便捷的体验到虚拟现实,引领行业发展。目前,我们还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各类优秀的人才,校园招聘也正在进行中。欢迎各类优秀人才加入暴风魔镜,一同共创VR未来。”尽管官方并未明确对外界回应裁员比例和裁员原因等具体细节,据“智东西”援引一暴风魔镜技术方面的工程师说法称,裁员规模达到40%到50%。赔偿方案为“N+1模式”(N是指工作年限,每满一年,补偿1个月的工资),不包括奖金。另一方面,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暴风科技的参股子公司,暴风魔镜成立于2015年1月30日,生态模式为“技术+产品+内容+产业链”。截至目前,官方披露的融资共2轮:2015年4月,获得1000万美元首轮融资,估值超5000万美元。此后,今年1月宣布获第二轮融资,融资金额2.3亿元人民币,估值14.3亿元人民币。“移动端(VR设备)真的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量,2C也不会来买单,大裁员这件事情,其实是他要调整公司的格局,踏踏实实去走下面的每一步,这是我们的感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一位不具名的VR投资人表示,裁员这件事情确实存在。暴风魔镜此前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虽想做生态做平台,但没能在这一维度建立起壁垒。该投资人表示,移动端的体验更多还是内容的问题,其他公司如微鲸等都在布局,移动端的VR内容很多都被分散到了不同平台。可能是暴风魔镜之前的分析有一定问题,也有可能是其发现现在时机不成熟,主要精力要从移动端转到一体机上面来。单靠低价的“盒子”无法打开市场高盛在《VR与AR:解读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报告中预计,到2025年,VR和AR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不过,用户体验、技术局限、内容和应用的开发以及价格因素,是现下相关设备普及的主要障碍。国内外的科技公司都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而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几乎成为了VR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商业化普及浪潮的标志。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国际大厂商的VR设备基本都是适配PC端的VR头盔,单个产品售价在数千元,典型如HTCVIVE、Facebook的OculusRift和索尼的PSVR等。与之思路不同,国内以暴风魔镜为代表的一批产品则适配手机端,原理和技术含量相对简单,把手机插入VR眼镜中即可实现,所以此类设备还有个称呼是“盒子”,价格通常只有几百元甚至有些在百元以下。而移动VR设备的理念来源,可以参考GoogleCardboard——拿牛皮纸等硬纸板折叠组装后就能组成的简易VR眼镜。对暴风魔镜来说,此前走低价策略无疑是希望打开市场,目前来看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上述不具名的VR投资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盒子”本来就是不值钱的东西,尤其在前期VR行业出来后,“盒子”甚至可以去赠送。低价更多的是去吸引人,但一部分人压根不知道VR这种东西,即便价低也不愿意购买尝试。“我们机构现在基本上投的都是PC端的(项目),原因是VR这个事情一定得一步一步来,急了也没用。为什么移动端有那么多人去吹捧?谷歌是一方面,第二方面更多的是现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有钱的人特别多,思维是移动互联网能带来很多可能,但问题是0还没有到1就要到2,有点跳跃。”在他看来,移动VR设备可能会有一些沉浸感,但是交互这件事情对移动VR来说非常难,只能靠一些传统的游艺机的输入设备去操作,交互感太差。“真正要让每一个认识VR的美,更多是要强交互+强沉浸感,这两个东西一定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这个,VR只是‘欣赏级’,只能说是全景视频或者是手机游戏的高级版。”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这位不具名的VR投资人认为暴风魔镜此前确实人员过多,其裁员对整个行业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这件事情也同时提醒了从业者,移动端VR并不会很快爆发,硬件公司需要有步骤地逐渐参与VR产业的提升,而不是期待一蹴而就式的爆发。
  • 快递企业备战双11 开万元高薪都招不到人

    热点聚焦 2016-10-21
    导语:不少快递公司早在国庆节就开始“招兵买马”,除快递员外,仓储类、送货司机等岗位也成为“急聘”对象。还有3周,就迎来第8个双11,不少人已经摩拳擦掌、开始往“购物车”里兴奋加货。而比“剁手党”们行动更快的,是全国快递行业。业内预计,今年的快递量将超10亿件。在南京,不少快递公司早在国庆节就开始“招兵买马”,除快递员外,仓储类、送货司机等岗位也成为“急聘”对象。为了提前“囤人”,南京还有快递企业开出月薪8000-10000元的高价,不过依然人员难招。快件预测超10亿个,快递员成紧俏岗去年双11当天创造了天文数字——912亿元成交额,4.67亿的物流订单。据国家邮政局初步预测,今年双11期间(11月11日至16日)全行业处理的邮件(快件)业务量将超过10.5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5%。前几天,菜鸟网络联合各大快递企业公布一组数据,预计今年双11期间,全行业将投入268万一线人员,较去年增长超过50%,干线车辆增长59%。为迎战这场“消费盛宴”,全国快递行业早早开始准备。据百姓网招聘类数据统计,截至9月底,快递员岗位需求环比上涨52.5%。仓储管理员、送货司机等岗位需求上涨42.3%。根据现代快报记者对一家求职网站南京频道的统计,仅昨天一天,最新发布的快递员岗位数量就达310条。不少公司开出“高薪、提供电动车、包住宿”的条件,有的报出8000-10000元月薪,并对学历、年龄、工作经验不作任何要求。在网站上,快递员、仓库管理员标记为“南京招聘热门职位”。提前一月动员,人员车辆场地都增加顺丰快递南京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提前一个月就为迎战双11做准备。最重要的是人手,为调动员工积极性,工会每年都举办“送温暖”活动,在员工加班很迟的时候,送上热包子和排骨汤等。他们也会和劳务公司合作,招聘临时工,具体的人数和薪资都要根据市场需求作调整。申通南京办公室主任则表示,国庆前,总部就召开双11动员会,各网点在人员、车辆、场地的配备上都要增加。将起用临时员工,招聘兼职大学生。还会租大货车、加租周边仓库,以备不时之需。双11期间,老快递员的就餐补助和加班费都会提高。虽然需求旺、待遇不错,但招人却不容易。“我们招了快一个月,全职的和临时的都在招,但只招到两个人。”市中心一家快递承包点快递员孙师傅说,承包点覆盖七八栋写字楼和六七个小区,这几年人员没增加,快递量却越来越多,大多数人还是嫌累。对双11的收入,孙师傅很期待。“前期以送为主,5天后就迎来退货高峰,所以11月平均每个快递员能多挣2000-3000元,最多的多挣5000多元。”
  • 又是一年双十一,天猫与京东均剑指海外

    热点聚焦 2016-10-21
    导语:和阿里内部挖潜不同,京东则将目光瞄向了强有力的合作伙伴。10月20日下午在香港启徳码头举办的2016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启动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宣布,基于阿里巴巴在全球商业基础设施上的布局,未来天猫将帮助广大商家用更便捷的方式实现一店卖全球。据阿里巴巴方面介绍,今年双11期间,来自全球上百商家的“至正好货”,将直接触达3000万香港和台湾的消费者。这可以看作天猫对全面打通全球商路的一次测试。2015年双11被称为“阿里全球化元年”。这一年,仅天猫国际就吸引了5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7700个品牌以及全球知名零售商入驻,建立了16个国家和地区馆。对阿里巴巴来说,海外品牌通过阿里零售平台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只是其全球新零售布局中的第一步。在引入全球商品,促进海外消费回流之后,天猫将在第8年的双11启动“全球化2.0”——带领商家集体出海,而首销港台被视作这条商路全面贯通的一次大规模“公测”。今年双11囊括全球9.8万商家、超1000万种货品。其中,包括Costco、麦德龙、梅西百货、糖村、德国宝、楼上在内的上百个港台地区或海外品牌,将首次通过卖全球模式,将优质商品销往港台地区。据张勇表示,未来,天猫还将带领国内外商家出海,将全球商品销售到东南亚乃至全世界。同时在推动的还有港台地区的本地电商化,据悉,屈臣氏、德国宝等香港本地品牌已积极投入到今年的双11,香港当地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线上下单,然后享受德国宝香港门店提供的售后服务。据阿里巴巴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双十一销往港台的尝试涉及到支付、物流、信用体系的全面升级。支付方面,天猫联合支付宝为港台用户开设了全新的国际收银台,让他们能用信用卡和香港消费者最熟悉的八达通,以当地货币直接付款;物流方面,菜鸟网络位于香港和澳洲的全球订单履行中心(GFC)将首次服务于双11,同时支持海外商品配送到中国内地(大陆)和港台地区,目前菜鸟跨境电商物流合作伙伴数量已经有50多家,物流能力覆盖22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遍布全球的110个跨境仓库。和阿里内部挖潜不同,京东则将目光瞄向了强有力的合作伙伴。10月20日早些时候京东集团与沃尔玛联合宣布,双方的战略合作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阶段。此前山姆会员商店及沃尔玛国际旗舰店都已在京东上线,接下来沃尔玛还将与京东联手,首次加入到“双11”大战中。继2016年6月,京东与沃尔玛宣布战略合作之后,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双方已经在物流、供应链、O2O、跨境电商等主要领域取得多项重大进展。据了解,沃尔玛山姆会员店、沃尔玛国际官方旗舰店已于日前在京东上线,沃尔玛在广州、深圳两个城市的所有门店也已上线京东到家,后续还将扩大在更多城市。更重要的是,双方的合作落地都在“双11”之前完成,这意味着,两大零售巨头京东和沃尔玛,今年将联手参与“双11”大战。
  • 跨境电商新政追踪:投资持续撤离,政策悄然回暖

    热点聚焦 2016-10-21
    导语:与去年相比,今年跨境电商融资案例大幅减少,不完全数据显示和跨境电商相关的天使轮投资下降一半。从熔断到涅槃,跨境电商正在摸索前行。今年五月底海关总署给了新政暂缓实施一年的期限,在此后接近半年的时间里跨境电商们出奇低调,一致保持沉默。而资本市场也正在撤离这个灾难现场,与去年相比,今年跨境电商融资案例大幅减少,不完全数据显示和跨境电商相关的天使轮投资下降一半。不过在一切稳定后,曾经市场的宠儿正在试图回到主赛道上。在10月12日的2016中国跨境电商领袖峰会上,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局长马向晖表示,上半年跨境电子商务的规模为2.6亿元,同比增长30%,这和此前商务部预测的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相去不远,更何况下半年本就是跨境电商的发力点。更直观的感受或许来自于媒体的报道,2016年媒体上关于中国游客赴海外爆买的消息大大减少,这固然有经济下行的原因,但跨境电商在中间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政策摇摆回顾2015年,跨境电商从业者感受到的都是春天:1月,外管局出台7号文《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取代之前的5号文,将外汇支付的试点区域覆盖全国并开放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试点申请;5月,《关于调整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监管海关作业时间和通关时限要求有关事宜的通知》让进口商品通关效率进一步提升;同月质检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检验检疫职能作用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将部分产品列入负面清单;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合理增加消费品进口”……在2015年底,以网易考拉、小红书为代表的几家跨境电商平台纷纷赴海外大幅采购商品,被人戏称跨境电商“爆买”季。但当时在几家跨境电商平台的交流会以及在海外对众多海外品牌商的采访中,政策的摇摆不定就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重点,一位跨境电商高管直接对腾讯科技表示:“在跨境电商所谓的红利期刚刚来到时,几家跨境电商的人曾在一个小型上聊过,不怕政策利好,也不怕政策利坏,最怕的就是政策摇摆。”跨境电商新税实行前夜,该高管给腾讯科技打来电话,几次欲言又止后,对腾讯科技进一步表示:“未来或许不敢再在和政策相关的领域创业了。”而2016年伊始,跨境电商就开始感受到“倒春寒”:3月中旬,有消息传出,跨境电商有可能在4月8日进行税改;3月24日,相关三部委发布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新税制,4月8日起开始实行;4月7日晚(即跨境电商新税制实行前夜) 财政部等11部门才正式公布《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这份白名单让跨境电商平台们陷入混乱: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必须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申请注册,其中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必须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如医疗器械,税则号列对应的“中文货品名称”同医疗器械产品不能一一对应,其中属于医疗器械的,应按照医疗器械法规申报注册或备案,依法获准注册或备案的医疗器械产品,方可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进口。今年五一后,郑州保税区内一片萧瑟,此时距离多部委联合发布跨境电商新政刚刚过去不到一个月。在仓库现场,聚美优品的仓库空了六分之一,原来满负荷的四条流水线只剩下一条,而唯品会 、小红书等其他几家跨境电商的仓库也显得冷冷清清。更让跨境电商平台担忧的是,整个产业正在受到不可修补的伤害。一位来自日本的渠道商在税改前对腾讯科技表示,一家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已经开始减少在渠道的进货,并且减少了一些采购人员的数量。事实上,有多家跨境电商平台在税改前大幅减少了采购数量,被日本渠道商投诉。即便到了半年后,跨境电商平台又重新开始按部就班进行采购,但被吓到了的该日本渠道商依然对腾讯科技表示,很难再对中国的跨境电商产生信任。资本冷漠2015年被称为跨境电商爆发的元年,在这背后是资本的疯狂涌入。1月,跨境C2C洋码头获得1亿美元融资;2月,海淘比价软件比呀比获得天使轮1000万美元融资;3月辣妈帮得到了1亿美元C轮融资;移动跨境电商波罗蜜全球购在3月和4月共计获得1300万美元融资;麦乐购在5月份获得5000万美元B轮融资。下半年,淘世界、蜜芽、波罗蜜等又先后融资。而到了2016年,获得融资的跨境电商平台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大幅度减少,有数据显示,平均每笔融资数量缩水接近五成。根据IT桔子的数据梳理显示,与2015年同期相比,2016年跨境电商领域的融资案例天使轮、A轮和B轮的数量都大幅下滑。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盛传资本遭遇寒冬,另一方面则是经历多轮融资仍旧倒闭的蜜淘以及明星衣柜的欠薪事件都让投资人心有余悸。资本的不再看好,让跨境电商在促销方面丧失底气,无论是传统的618大促还是各种周年庆上,跨境电商的促销力度都不高。这也让他们的活动预期不如人意,一位郑州保税仓相关管理人员对腾讯科技表示,几次跨境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甚至不足去年同期的六成。化妆品释放信号不过对于跨境电商来说,似乎政策正在重新释放善意的信号,尽管资本方还没有回来。9月30日,财政部联合税务总局下通知,自2016年10月1日起,将取消对普通化妆品征收消费税,同时将高档化妆品与进口化妆品税目的消费税税率由30%下调为15%。按照《消费税》中关于化妆品的定义,化妆品是日常生活中用于修饰美化人体表面的用品。化妆品品种较多,所用原料各异,按其类别划分,可分为美容和芳香两类。美容类有香粉、口红、指甲油、胭脂、眉笔、蓝眼油、眼睫毛及成套化妆品等;芳香类有香水、香水精等。按照通知内容,将原本征收对象由“化妆品”税目更名为“高档化妆品”,对其征收的消费税率由原先30%下调至15%。“高档化妆品”特指生产(进口)环节销售(完税)价格(不含增值税)在10元/毫升(克)或者15元/片(张)及以上的美容、修饰类化妆品和护肤类化妆品。低于这一限定的“化妆品”将免于征收15%的消费税。此前在4月8日税改后,相关部门将税改中对通关单的要求延期至2017年5月11日起施行,但是跨境进口电商平台上出售的商品仍需缴纳跨境电商综合税。跨境电商综合税对在限制以内的商品税税率暂设为0%;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取消免征税额,暂按法定应纳税额的70%征收。不过一位跨境电商高管对腾讯科技表示,目前化妆品相关消费税调整幅度仍然过低:首先原本的税制,对护肤品是不收税的,这意味着这些护肤品将不得不面临成本和价格的上升;其次10元/毫升(克)的标准明显过低,一支唇膏的克数一般在2克左右,也就是超过20元的都要收税,眉笔的重量更低。不过这位高管也对腾讯科技表示,此次在化妆品方面的调整毕竟释放了善意的信号,而且和4月8日新政出台不同,此次调整征询了很多跨境电商平台的意见,未来还会再进行一些细微调整。目标:杀死“爆买”?此前跨境电商被外界认为是让中国游客减少赴海外爆买的利器,让更多的消费和就业机会留在国内更是利国利民的大事。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在遭受政策摇摆后,跨境电商还能承担这个责任吗?至少从今年中国游客赴日的一些数据中看出,跨境电商起到了正向作用。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中国国庆节七天长假期间,日本百货店在面向访日游客的商战中并不顺利,其中阪急百货店梅田总店(大阪市北区)珠宝首饰、手表等高价商品销售情况低迷,国庆节期间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减少了约两成。免税商品销售件数则因化妆品和点心受到青睐而增加了约4%。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0月8日报道,日本今年的国庆商战是在在访日外国游客消费放缓的背景下开始的,百货商场形势严峻。大丸松坂屋百货商场社长好本达也表示,“截至2日,顾客少于上一年”。该百货商场在飞机上向乘坐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抵达日本关西等地的中国游客发放500日元和1000日元的优惠券,以吸引顾客进店。在高岛屋京都店,珠宝饰品等销售增长乏力。该店表示“增加免税商品销售数量,希望确保与上年持平的销售额”。不过在爆买减少的背景下,中国赴日的游客数量却并未介绍。2015年中国出境游总人次达1.2亿,其中访日游客499万人次。而中国国家旅游局驻日代表处首席代表罗玉泉日前公开表示,今年赴日中国游客仍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截至8月份赴日中国游客已达450万人次,预计今年全年将接近700万人次。在购物支出方面,2015年中国赴日游客人均旅行支出近28.4万日元(1美元约合101日元),其中购物支出超过16万日元,而访日外国人平均购物支出约7.4万日元。不过,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游客人均购物支出已降至约12.4万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