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10亿美元投滴滴的深层次动机

    热点聚焦 2016-05-18
                摘要:苹果10亿美元投资滴滴,可能是其回馈中国市场的一个举措,但这可能只是表面,深层次的动机可能是应对苹果市场份额的下滑。同时,投资还有助于为现金流找到出路,为公司脆弱的战略增加弹性。但也不能排除苹果此举可能与其互联网汽车战略有关。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5月13日出行服务商滴滴宣布获得了来自苹果公司的10亿美元战略投资。苹果CEO库克是这样解释这起投资的:“滴滴彰显了中国iOS开发者社群的锐意创新精神,滴滴打造的出行平台及其卓越的管理团队令人赞叹,我们期待支持滴滴的长期发展。”      这似乎暗示着,这起投资可能是苹果公司回馈中国市场的一个举措,中国是苹果产品最大的市场之一,但这可能只是表面,深层次的动机可能是应对苹果市场份额的下滑。根据凯度不久前的数据,今年初,苹果在全球一些主要市场的份额出现了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下滑,其中中国丢失最多,达到了3.2个百分点。      由于苹果长期无法在电视、汽车等与手机规模足够匹配的新市场获得突破,而这是市场的预期,现在其主要的压力都落到了增长高峰已过的手机市场。正是基于此,尹生在去年初的文章《苹果可能赚了现在,失去未来》中对苹果的投资者提出了警告,而之后苹果股价的走势基本反映了我的预测,从去年中以来,苹果的股价自高点已经跌掉30%以上。      尽管苹果推出了面向中端市场的iPhone SE,以延缓来自安卓手机的压力——其丢掉的份额主要都落入了安卓手中,相应地苹果全球最大市值科技公司的位置也被安卓系统的提供商谷歌拿走——但我认为很可能这仍然会无济于事,因为目前手机业的新增市场主要在中低端,而苹果如果想从中分一杯羹,就必须继续大幅降低其产品的价格水平,这可能涉及到苹果商业模式的变更,这种风险可能是库克不愿意冒的。      在那篇文章中,我认为苹果最近几年主要依靠财技在提高和维持股价,包括为此花掉了上千亿美元回购股票,这通常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该公司本该拿该笔钱投入到公司新增长点的开发,包括并购,比如之前一直有传言苹果可能收购特斯拉。      我一直的观点是,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建立在完全封闭的系统内,而这使其显得非常脆弱,而通过外部收购或投资,讲师智库通常可以增加公司面对风险时的弹性。比如,雅虎曾经在主业看似牢固时投资了一大堆公司,包括在2005年投资了阿里巴巴,这些投资让它在主业衰退时得以继续维持不错的价值。考虑到科技界的变革和商业模式转变通常是如此难,这种外部投资的模式就变得更加有价值。      回到这次对滴滴的投资,我认为一方面可以起到巩固iOS开发者军心的作用——就像库克所说的——预期未来苹果可能还会增加对中国和全球iOS开发者的支持,同时这些投资还能帮助苹果分享成长,为其庞大的现金流寻找出路,如果考虑到将海外市场获得收入转回美国可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这种政策就更加有价值,它有助于向所在地政府传达这样的信息,即苹果会与当地一起成长,这对越来越充满监管的不确定性的中国市场尤为重要。      就滴滴这家公司而言,我认为考虑到这个市场拥有包括政府管制等在内的时空障碍,以及市场效率提升的巨大潜力,我认为该公司是新一批中国创业公司中,前景较为明朗者——在《互联网2015:诸神退位与白银时代》一文中我对此有较为详细分析——苹果投资它几乎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至于市场上有一种声音,就是苹果此举可能与其互联网汽车战略有关,我认为也不能排除这种考虑,用户使用场景这个环节是互联网汽车项目最可能被优先考虑的创新环节之一,虽然同为美国公司的Uber在这方面确实更为有实力,但考虑到该公司估值已经很高,而且Uber自身的野心可能妨碍与苹果的深度合作,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以及政府的支持,则提供了最佳试验场所。      这样看来,库克就是用10亿美元,试图向投资者、用户、中国政府、iOS开发者、滴滴同时示好。      Apple Pay也可能是可行的合作方向之一,只是不知道腾讯怎么看。相对而言我更期待汽车领域的合作,因为前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苹果的战略脆弱性。
  • 这俩帅哥让大学生放下手机重回课堂,然后他俩辍学了

    热点聚焦 2016-05-18
                2014年,米奇·加德纳和罗博·里查德森,北加州奇科大学的两名学生兼兄弟会成员,经常哥俩好地混在一起。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SYB讲师里查德森主修计算机科学,他发现自己在受某件事情的困扰。      用加德纳的话说:在课堂上的时候,同学们总是盯着自己的手机,发短信、刷脸书等等,就是没人听讲。      他俩对这问题讨论越多,就越反感这种行为。他们想:如果技术会导致手机上瘾,那也应该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他们弄了个名为Pocket Points的App——只要学生在课堂上不玩手机就能获得奖励。      采用“地理围栏”技术(圈定了校园的GPS“围栏”),该App能感知到学生何时进入了校园范围并自动锁定他身上的手机。当学生身处校园,只要手机上该应用开启/手机锁定,就能获得积分。而一旦离开校园范围,手机自动解锁,又可以欢乐地各种圈人了。      积分很有用,可以在当地商店兑换披萨、咖啡、酸奶等奖励。      奇科大学是他们的App首发的地方,几周之后,全校1/3的学生都在用它。      惊异于Pocket Points的反响,他们在大得多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也进行了推广。同样地,几周时间内,大约1/3的学生投入了该App的怀抱。      地方报纸为此写了篇报道。事情就是那么巧,奇科大学另一初创公司成功传奇——克里斯·弗里德兰(Chris Friedland),Build.com的CEO,看到了这篇文章。他同意约见两位初出茅庐的学生,而且非常喜欢他们和他们的App,不仅对此投资,还成为了他们的导师和一大助力。      加德纳说:“他真的真的超级忙,但总是会接我们的电话。”      有了弗里德兰的投资,两位小伙伴的事业开始腾飞。当到别的学校推广Pocket Points时,他们会利用Sigma Kai兄弟会的关系雇佣几个校园“大使”。这些大使四处宣传该App,促成本地业务开展。      该App如今已入驻100所学校,且采用率接近50%。      还有1200多家商店使用该Pocket Points对学生进行营销并提供积分兑换服务,比如棒约翰、必胜客、星巴克、坚宝果汁和一些LuLu之类的在线商店。      而两位创始人最近也刚筹到新一轮的150万美元资金。      辍学      今年1月,Pocket Points开始对店铺收取广告费,对在线商店收取联营费。仅仅几个月时间,收益就达到了每月5位数的健康值,且还在以逐月翻番的速率增长——虽然公司目前还没有盈利。      目前,该公司拥有20名全职员工。      因此,23岁的加德纳和21岁的理查德曼均辍学转去全职经营公司了。(至少暂时是离开学校了,他们办了休学,计划有朝一日还能重返学校完成学业。)他们的家人对此很不高兴,但两位创始人觉得自己面临的是“一生仅此一次”的机遇。而他们的投资人也警告说,兼顾学业和经营新兴初创App是不可能的。      目前为止,加德纳乐在其中,梦想推进扩张计划。      他说:“这个App带来的惊喜太多啦。我们想向更多的学校推介它。显然,全美国、全世界的学生都是我们的目标。我希望他们都装上Pocket Point。”
  • 微博Q1与阿里分手,因为阿里要收购新浪?

    热点聚焦 2016-05-18
                5月12日,新浪微博对外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财报的最大看点是,新浪微博确认了与阿里巴巴的最终合作期限。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合作终止,阿里会收购新浪吗?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若在2016年1月,新浪不再持有新浪微博超50%的投票权,或不再拥有任命多数董事会成员的权利,或不再能控制新浪微博公司的发展,阿里巴巴就有权终止与新浪微博的战略联盟。但这篇文章随后在分析了微博的股权架构后,最终判断,“新浪仍牢控新浪微博的发展,并不存在阿里巴巴此前提出的终止合作的3个要素。”      截止到截止2016年3月31日,新浪持有新浪微博54.5%的股权,拥有78.3%投票权,阿里巴巴作为第二大股东,持有30.5%的股权,有14.6%投票权。新浪CEO曹国伟拥有1.4%的股权。      事实是,微博通过Q1财报确认,亿卓智库在2016年1月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已经终止。对照阿里此前推出的终止合作要素,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久前“阿里即将收购新浪”的传言。      4月22日,《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发表分析文章称,“新浪可能会走上与雅虎一样的道路,整体或部分出售公司。考虑到新浪当前的低股价以及阿里在媒体领域的野心,阿里有可能放弃增持微博股份,直接廉价收购新浪。”      4月26日,传言被曹国伟否认。曹国伟说:“目前两部分业务一个增长缓慢,另一个增长迅速,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们会在资本市场寻求交易,但是目前,我们并没有任何此类计划。”      但好像,国内市场速来有“传言-否认-证实”的“传统”?      分手后,微博还能否增长?      此前外界对微博最大的疑虑就在于,没有阿里后,微博是否还能盈利?此前,阿里巴巴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已分别给新浪微博带来4913万美元、1.07亿美元、1.436亿美元收入,占微博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6%、32%、29%。      现在看,微博Q1财报成为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有效数据。2016年1月,阿里为微博带来的营收是1110万美元,仅占微博Q1收入的9.30%,甚至少于微博自身的增值服务营收(2000万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微博Q1净营收仍实现了23.9%的同比增长,达到1.193亿美元。即使扣除这1110万美元,Q1收入也超过了1亿美元,相比2015年Q1的9630万美元增长12.4%。应该说,依靠着阿里输血,微博也的确增强了造血能力。      增长主要来自于重要帐户和中小企业的广告与营销收入。在阿里合作到期的背景下,这部分收入达到了881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仅为4470万美元,近乎翻番。微博的总广告客户数量为83.2万个,同比增长114%。      但随之发生的是,Q1成本和开支同比增长11.2%至1.121亿美元。      合作33个月,阿里共为微博带来3.11亿美元收入,虽然与微博在签署协议时预计的3.8亿收入有所差距,但基本完成了阿里“至少带来2.94亿美元”的承诺。      三年时间,微博不仅扭亏为盈,成功上市,也基本完成了从PC端向移动端的转型,它更值钱了。合作当时的32.56亿美元估值变成了Q1财报发布时的50亿美元市值。阿里的占股也从18%增加到30%以上。这真是一场精明的生意。      那么,如此精明的生意,又如此需要彼此,微博在阿里的移动社交版图中举足轻重,阿里对微博的盈利至关重要,怎么会说分手就分手呢?      除非……不是真“分手”。没准儿,正在各自盘算自己有什么嫁妆呢。5月12日,新浪微博对外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财报的最大看点是,新浪微博确认了与阿里巴巴的最终合作期限。      合作终止,阿里会收购新浪吗?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若在2016年1月,新浪不再持有新浪微博超50%的投票权,或不再拥有任命多数董事会成员的权利,或不再能控制新浪微博公司的发展,阿里巴巴就有权终止与新浪微博的战略联盟。但这篇文章随后在分析了微博的股权架构后,最终判断,“新浪仍牢控新浪微博的发展,并不存在阿里巴巴此前提出的终止合作的3个要素。”      截止到截止2016年3月31日,新浪持有新浪微博54.5%的股权,拥有78.3%投票权,阿里巴巴作为第二大股东,持有30.5%的股权,有14.6%投票权。新浪CEO曹国伟拥有1.4%的股权。      事实是,微博通过Q1财报确认,在2016年1月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已经终止。对照阿里此前推出的终止合作要素,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久前“阿里即将收购新浪”的传言。      4月22日,《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发表分析文章称,“新浪可能会走上与雅虎一样的道路,整体或部分出售公司。考虑到新浪当前的低股价以及阿里在媒体领域的野心,阿里有可能放弃增持微博股份,直接廉价收购新浪。”      4月26日,传言被曹国伟否认。曹国伟说:“目前两部分业务一个增长缓慢,另一个增长迅速,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们会在资本市场寻求交易,但是目前,我们并没有任何此类计划。”      但好像,国内市场速来有“传言-否认-证实”的“传统”?      分手后,微博还能否增长?      此前外界对微博最大的疑虑就在于,没有阿里后,微博是否还能盈利?此前,阿里巴巴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已分别给新浪微博带来4913万美元、1.07亿美元、1.436亿美元收入,占微博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6%、32%、29%。      现在看,微博Q1财报成为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有效数据。2016年1月,阿里为微博带来的营收是1110万美元,仅占微博Q1收入的9.30%,甚至少于微博自身的增值服务营收(2000万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微博Q1净营收仍实现了23.9%的同比增长,达到1.193亿美元。即使扣除这1110万美元,Q1收入也超过了1亿美元,相比2015年Q1的9630万美元增长12.4%。应该说,依靠着阿里输血,微博也的确增强了造血能力。      增长主要来自于重要帐户和中小企业的广告与营销收入。在阿里合作到期的背景下,这部分收入达到了881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仅为4470万美元,近乎翻番。微博的总广告客户数量为83.2万个,同比增长114%。      但随之发生的是,Q1成本和开支同比增长11.2%至1.121亿美元。      合作33个月,阿里共为微博带来3.11亿美元收入,虽然与微博在签署协议时预计的3.8亿收入有所差距,但基本完成了阿里“至少带来2.94亿美元”的承诺。      三年时间,微博不仅扭亏为盈,成功上市,也基本完成了从PC端向移动端的转型,它更值钱了。合作当时的32.56亿美元估值变成了Q1财报发布时的50亿美元市值。阿里的占股也从18%增加到30%以上。这真是一场精明的生意。      那么,如此精明的生意,又如此需要彼此,微博在阿里的移动社交版图中举足轻重,阿里对微博的盈利至关重要,怎么会说分手就分手呢?      除非……不是真“分手”。没准儿,正在各自盘算自己有什么嫁妆呢。
  • 马云:中国企业家要赢得全球的尊重

    热点聚焦 2016-05-18
    马云现场演讲实录谢谢柳总(柳传志)和马蔚华行长刚才的发言。确实我自己想了很久,柳总跟我谈让我接任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席,我前几天开玩笑,有点像“禅让制”一样。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特别好,现在大家说经济有问题了,这个位置交给我,能不能接好这个班?因为前几年所有企业家俱乐部的理事特别努力,也特别团结,走十年容易,让我干这个,我因为时间的问题、能力问题,包括我自己的讲话,绝对没有像马行长这样的水平,老柳的感觉。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我以前是当老师的,我说了好多遍,我当老师时候不太看得起商人,有人说商人基本上无商不奸,买来卖去倒卖一下而已,也没什么。但是自己干了这么多年做企业、做商业以后,我深深为这个阶层、这个群体感到骄傲。当一个商人的群体,其实很不容易,在中国做企业,有成就感,有很大的责任感,但这个阶层不太被人认同,确实是挺辛苦的。这个群体需要被人认识,这个群体需要发挥价值,这个群体需要进步。所以我觉得中国商人群体、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和进步,伴随着整个中国社会进步,是一个巨大的责任和担当。我觉得十年以前一起跟大家参与了这个俱乐部的发起。发起的目的,是希望企业家这个群体能够跟社会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被社会认可。我也希望以后有孩子们在写将来长大的理想,在当科学家、当市长、当艺术家SYB讲师以外,也能说以后长大想当个商人。我觉得这个国家不是商人多了,这个国家真正的好商人不多。中国企业不是多了,中国企业真的也不多,尽管我们有近千万的浙商,但是成规模、成体系,有自己组建的、有自己价值体系的群体确实不够多。所以柳总跟我谈了以后,我思想斗争很多,因为我很少做兼任,少数的兼任也都跟公益有关。刚才说“一亩三分地”,我的一亩三分地不太好搞,所以压力很大,时间也不够。但是后来觉得这也是一种公益,只是有一个机会给大家服务,所以后来就答应了。对中国企业家的群体,未来我们俱乐部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是跟钱的关系,我们要理清楚。其实我们这个群体,已经是刚才马行长讲,我们有数万亿的影响力,我自己感觉在公司,我几乎做过所有的重大决定,跟钱都没有关系。《孙子兵法》有句话,兵者,国之大器,不可不察,任何一次错误的战争,都会导致尸横遍野;今天可以说,商者,国之大器,不可不察,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任何一次经济的变革,都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家庭,所以我觉得企业家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真正的庙堂之侧一定是跟钱没有关系,跟道德、价值观、社会责任担当有关系。今天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几万亿,也许未来会更大,这拨人群必须有担当责任,这拨人群必须讨论的是钱以外的事情,如何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势必我们自己需要进步,我们自己学习,我们需要自己提升自己。所以我觉得钱重要,钱到一定的时候已经成了社会资源,是社会委托我们这帮人把社会搞的更好。想想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这些人都是为了活下来,都为了生活,都是能够过得好一点,但是到今天为止,我们跨过了这一个阶段的时候,要看清楚钱的本质、钱是资源,它是完善社会,让社会稳定的资源。中国社会确实需要三样东西。第一,商业社会解决的是结果导向,商业一定要结果。第二,商业社会解决的效率导向,这个东西人家干的东西10块钱,我3块钱、5块钱把它干出来。第三是公平导向,商业是一定没办法强迫你干什么事,强迫你必须跟我做生意,没法做,大家强调公平,这是我们中国社会需要,结果导向、效率导向和公平导向,所以我们这拨志同道合的人今天坐在一起,我们希望创造价值,让社会认识价值,不断提升自己。第二个是我们企业家与政府的关系需要讲清楚,习主席讲的“清、亲”的关系,我们自己讲了四个不,不行贿、不欠薪、不逃税、不侵权。跟政商关系也一样,我觉得我们今天共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不管大家承不承认,在当今社会,企业家、商人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所以我认为企业家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家。因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是需要有一批人对经济的把握、导向。第三个,中国企业家要处理好跟世界的关系。全球化绝不意味着国外开几个工厂,外面有点工厂不等于你全球化,全球化不等于英文好。中国企业家群体总体来讲英文都不咋的,但是我们都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努力。我这么觉得,中国企业家要走向全球化,不是远征全球,而是融入全球,参与全球。如何参与全球化的发展,融入当地,为当地在海外创造价值,在当地成为真正能够受人尊重的企业。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必须要参与全球,创造当地的价值,创造当地的税收,因为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受人尊重,中国才能受人尊重。以前我们出去的时候,考虑到税收的问题,考虑到这些问题出去,考虑到市场问题。其实光中国市场也足够大,但是中国企业家今天和未来跟世界的交流过程中,我觉得要担当起这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所以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还会一如既往地参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因为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也许二十年,也许三十年,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作为第一大经济体里面的第一个最大的经济群体,企业家群体,我们要问的问题是如何要担当世界经济的发展。十年过去以后,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也要去思考一些问题,如何能够在这里发挥作用,赢得尊重,不仅在国内赢得尊重,在世界上赢得尊重。第四是中国企业家处理好过去跟未来的关系,没有过去的积累,没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今天。所以对昨天我们永远是要有感恩之心。企业家群体要有信念,每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必须有坚强的信念,我们对昨天是充满着感恩,对未来充满着敬畏,今天充满着珍惜。所以我自己觉得经济不组织管多好多坏,经济也从来没好过,都是靠大家努力起来的。经济从来也没坏过,只是你怎么判断问题。经济好的时候有烂企业,经济不好的时候有好企业。其实在哪个组织都一样,在座所有的媒体,杂志社、报社也经历过,人家看你当总编辑特别爽,感觉好像没事情,其实你自己知道有多不爽。我们做企业的,你看着风光,但我们有的时候一晚上只睡两三个小时,每一天跑一个国家,跑一个城市。所以对昨天的感恩,没有大家多年的支持,没有十年,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不会走向今天。很多人说实体经济碰上互联网麻烦了,其实我们也很麻烦,我们也没碰到过很多新情况,也不知道未来怎么走,也不知道未来互联网技术会发展到什么地步,所以大家都有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总而言之一句话,俱乐部对昨天中国取得的成绩表示感恩,对未来中国的发展、世界的发展,我们是充满敬畏,但是对今天我们还是要很珍惜的。还有一个,我们不是为了发什么声音、或者表达什么样的力量聚在一起的,我们聚在一起,是希望为自己成长创造价值,我们希望对社会进步创造价值,所以是由内而外,我们希望给社会带来一些价值,对今天、明天、未来的孩子树一个榜样。对中国社会来讲,各国最大的问题都已经是经济问题,而经济问题的第一担当者,第一个责任人是企业家群体,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这个担当,必须要学习。这是我想我在未来几年当俱乐部主席时要想做的方向。我跟各位企业家都说清楚了,我的干法跟别人不一样,请大家也容忍,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个俱乐部不是办十年,可能是办一百年、三百年,他需要对这个群体提升和发展,应该有不同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