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融合大幕拉开:Google Play登录Chrome OS只是第一步

    热点聚焦 2016-05-26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这句话套在总被打脸的科技行业似乎格外应景。在2016 Google I/O大会上,关于Google要整合Chrome OS、Android的传言终于被坐实了,Android的专属应用商店Google Play已经可以在Chrome OS上运行了。而在此之前,Chrome OS开发团队一直在否认两款操作系统融合的可能性。略有讽刺的是,曾经的苹果和微软也信誓旦旦的否认移动和桌面系统整合的可能性。作为互联网底层入口,操作系统的每一个变化趋势往往都会被迅速放大,并且波及基于其的上游软硬件产业。Google Play登录Chrome OS所释放的信号再明显不过,单纯的移动或者桌面级操作系统无法有效的适应时代发展,从系统层面进行多屏融合势在必行。而走到目前这一步,Google显然已经是落于人后了。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前有Windows 10的大一统,后有苹果iOS+iPad Pro的向上探索,Google突然从主动进攻者变成了被迫跟进者,攻守易位正映衬了科技行业相较于传统行业快速更新迭代的特性。所以,Google Play登录Chrome OS算不上“惊世骇俗”,堪堪称得上是意料之中的一次后来者的补课。Chrome OS,以及融合Google Play的难题坦白说笔者并没有接触过Chrome OS,但是想来将Chrome浏览器当做日常浏览必备工具的我能够大概了解一些Chrome OS的操作特性。简单来说,基于现代用户使用桌面操作系统的基本习惯,浏览器已经可以基本胜任一些日常的生活娱乐和轻度办公任务,而Chrome OS则是基于Chrome浏览器的一次功能扩展,通过提供基础的桌面级操作系统服务和超低的价格,Chromebook成功的打入了教育类这个细分市场。总体来讲,Chrome OS的基本功能和浏览器一样:高度依赖网络服务。在目前互联网的发展状况中,随时随地联网虽然不困难,但是网络质量却大为限制Chromebook上网本的使用场景,似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Chrome OS能够在教育这类拥有单一固定使用场景的行业大放异彩。和人类器官移植一样,尽管前期的匹配工作已经足够小心谨慎,但是后期身体的“排异反应”仍旧是在所难免。Chrome OS融合Google Play在笔者看来仍旧有着较强的“排异反应”,主要体现在开发者支持力度和移植应用的体验上。先来看开发者的支持力上,一个操作系统用户类型、数量的构成决定了应用程序类型的构成,也决定了应用程序开发者的支持力度。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在Google I/O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Chromebook 在美国的出货量第一次超过 Mac 产品线,苹果似乎又一次被唱衰了。然而 IDC 也同时指出,推动 Chromebook 出货量增长的原因,是美国的 K12 教育(K-12教育是美国基础教育的统称)采购,Chromebook的在美国教育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一半以上。苹果Mac设备在美国的出货量这一季大约在176万台左右,而戴尔、惠普、联想该季度联合售出了大约200万台Chromebook。虽然基于Chrome OS的Chromebook类笔记本销量一路看涨,但是亿卓智库教育类客户占据大头的情况下稀释了Chromebook销量上涨的优势,包括娱乐以及企业办公方面的开发者并不会太过重视Chrome OS,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怪圈当中。这也是Chrome OS虽然一直鼓励本地应用,却鲜有成绩的原因。其次,Chrome OS上可以运行Google Play,安装APK应用解决了Chrome OS系统本地应用不足的窘境,不过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Android系统本身就对大屏Pad类产品的应用优化较差,更不用说专属Pad应用的匮乏了。Android平板时代,最受用户诟病的就是平板类应用体验极差,尽管Android应用可以自适应不同屏幕,但是这针对的是屏幕尺寸在4英寸——6英寸之间的智能手机来说的。一旦超过7英寸,Android大部分应用都是被系统强行拉伸,图片、字体显示堪称是“一绝”。可见,应用数量上优势并不足以弥补质量上的不足。Chrome OS的开发团队目前限制Google Play可运行的设备,仅仅支持拥有触控的屏幕的Chromebook Pixel等设备,说明Android应用在Chrome OS运行还有另一个难题:适用于触控的Android应用能否应对鼠标、键盘这样的传统操作逻辑?很难想象懒得进行大屏优化的Android开发者们会专门针对键鼠这样的传统交互进行改进。总的来谈,Chrome OS和Android的融合将会是一次艰难的磨合过程,从Google Play整合进Chrome OS的第一步就可以看出,Google任重而道远。不过笔者认为只要押对战略方向,战术执行上的困难从来都无法构成致命性问题。关于iOS和OS X和系统融合趋势的预测腰揣摩托罗拉、诺基亚,手拎ThinkPad是曾经一代人的理想,放眼现在,移动设备和桌面设备基于硬件关系,已经从产品形态和计算性能上逐渐靠拢,唯独在系统层面,两者依旧楚河汉界,泾渭分明。在大家都大讲特讲“云计算”、“云办公”的时代,看到这些系统级的割裂体验,很难有说服力。简单点来说,微软已经在Windows 10和Windows 10 Mobile上以“破釜沉舟”架势开启了移动、桌面系统的融合大幕。虽然苹果的iOS 9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OS X的特性,比如分屏多任务等,但iOS本身属性短板以及企业级办公应用上的缺陷,导致iPad Pro很难对Suface产生冲击。除非iPad Pro是搭载OS X,并进行触控优化,或许iPad Pro才能够称之为一款合格的生产力工具。OS X作为目前唯一能够正面抗衡Windows的桌面级操作系统,依靠着统一而优秀的用户体验俘获了众多高端用户。但在两端融合层面的探索却始终谨小慎微,笔者认为iPad Pro是一次不成功的转型(相对以往iPad),最根本性的原因就是简单的对iOS进行功能改造并不能带来具有足够差异化的产品属性。相比于Google缓慢的反应,苹果的痛点在于并未找出一个融合iOS和OS X的最佳切入点,比如应用层的融合,类似一次开发,简单优化之后,全平台通用,做到两端无缝式的体验。笔者认为,移动、桌面操作系统的融合完全可以看做是物联网趋势下的一个具象化表现。过去,我们始终在探索“人”和“物”在互联网下的联系,忽略了“物”与“物”在互联网之下的相互隔离。而操作系统的融合说白了就是消除了移动设备和桌面设备的物理限制,将旗下的设备置于一个泛操作系统平台,从应用层面到服务层面,操作系统将会进行充分整合,从而既能兼顾不同设备的具体差异,又能做到平台整体体验的平衡和一致性。如此看来,Google Play可以在Chrome OS上运行仅仅是操作系统融合大潮的初始,当手机不再是“正经”的手机,PC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形态,操作系统之间的融合的推动力才算是初步显现。
  • 冯剑锋:跨境出口是互联网+两大诉求

    热点聚焦 2016-05-26
    5月25日消息,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主论坛”上,大龙网创始人、CEO冯剑峰表示,跨境电商出口有可能,甚至在未来三五年以一种主流的方式来展示,会对传统供应链中间环节造成一种革命式的侵袭。冯剑峰称,大龙网第一次提出一个新的模型“两国双园”,一方面大龙网将团结中国2300多个产业,通过共同质量认证方法把他们优秀的新中国制造的产品集约起来。另一方面,大龙网会到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寻找对方国家本土化已经做的很成熟的供应链服务商,用互联网的方法把这两者连接起来。“由过去那种效率比较低下的贸易方式变成一种线下我们中国的产业带可以在对方国家开设中国产品体验店,可以在对方国家和对方国家供应链服务体系开设中国产品的海外仓,但是双方买家和卖家不像过去坐着飞机跑来跑去,而是用移动互联网方式建立起新的通讯关系和订单关系、大数据关系。”冯剑峰谈道。据悉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国网络电视台、贵阳市人民政府承办。本届峰会共设开幕式、主论坛、年度盛典、《对话》和八场分论坛,围绕“新使命、新视野、新动力”主题,突出电子商务发展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组织政策、产业及学术等国内外各界领军人物开展深入探讨。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中外政要、电子商务及相关行业的亿卓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3000余人参加了本届峰会。来自京东、领英中国、敦煌网、滴滴出行、支付宝、海尔集团、58集团、央视网商城、惠普、圆通速递等企业的演讲嘉宾相互交流和分享了他们在电商领域的最新探索和实战经验。会上,冯剑锋发表了主题为《跨境电商不是互联网+,而是1+1+1——1500万家新中国制造的全球梦》的演讲。(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保证现场嘉宾原意,未经删节,或存纰漏,敬请谅解。)大龙网创始人兼总裁冯剑峰以下是演讲实录:冯剑峰:各位领导、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大龙网的创始人冯剑峰。今天在这里我讲一下我们跨境电商出口这个领域,我认为跨境电商出口领域不是简单的互联网+,而是互联网+两个重要领域的诉求。第一个重要领域是我们中国制造的生产能力,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制造随着贸易的发展,随着制造能力的发展,新中国制造和过去传统意义上在国际市场上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和地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今天时代下随着制造业能力越来越强大,随着我们制造工艺日臻完善,1500多万家从央企国企到中小企业甚至到民营作坊式工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呼声,这个呼声就是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实现新中国制造,就是代表着品质和有自我品牌的意识,实现新中国制造的全球梦。如何实现这样一个转型,由中国的生产商到全球供应商到全球品牌商、全球渠道商的转型升级?这是这个时代下中国制造的群体呼声。过去第一代中国人甚至是古时候的中国人,我们走向国外怎么样传播中国产品?我们有古丝绸之路,这之后我们有大量的新中国人走出去,最初的时候在国外传播的是中国的文化产品甚至是一些工艺产品,主要聚集在唐人街以社团、社区在全世界传播我们中国的文化和商品。第二代中国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以浙江企业浙江和福建人为代表,每一个国家都有中国大市场,这些人携带妻儿在海外一驻扎就是十几二十年,这几年在全球随着本土化落地发展,我们也认识了很多老前辈,他们孩子基本上已经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了,过去他们业态方式就是把中国产品买断聚集在海外大市场,用面对面的交易方式把中国产品传播到全世界。后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设想,今天的80后90后还有没有可能跟上一代中国人一样远离中国到对方国家一住住十几年,特别是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我国国力增强,生活水平提高,这样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大家又有一个诉求就是有没有新的办法就是我不离开我们国家,利用互联网作为渠道,照样可以把中国产品,中国生产的东西传播到全世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我们品牌和定价的话语权?这是一个群体的呼声。所以跨境电商的出口是互联网+的第一种呼声。第二种是在全球其他国家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全球所有的采购商群体他们表现在全球本土化成熟的甚至是过剩的渠道能力,这些渠道能力有一个呼声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工具像中国进行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采购行为,这种采购行为不是过去集约化的采购行为,而是一种碎片化,大家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中国有阿里巴巴,中国有京东,而作为海外来说,他们老百姓也有需求,可是传统贸易很难把这种丰富多彩的产品进行国际间的传播,因为效率不够高,没有很智慧的供应链存在。所以,全球各个国家对于中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他们都有一种搭顺风车的心理。我个人访谈过俄罗斯工贸部部长,我问他如何看待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如何看待阿里巴巴走到你们的国家?他告诉我说,我们俄罗斯也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们的物流业,我们的商贸业和互联网业没有中国这么发达,我们需要这样外来的力量刺激我们,促进我们产业的提升和升级,但是未来一定会拥有自己的电子商务行业。这个话里面一方面表现出要搭乘中国电子商务顺风车的心理,另外一个也是在新时代下基于互联网贸易一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想。因为我是从事跨境电商出口的创业人士,四年前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大龙网是在业界第一个提出跨境B2C模式有一些问题的这个观念,四年前我到巴西,巴西政府对于中国企业用网站和邮包的方法把大量商品通过邮递销售到他们国家,他们是抱着抗拒心理的,很简单,这种方法双方国家利益不是对等的,对巴西来说失去了本土的就业机会,他们失去了本土的税收机会,甚至是他们本土的知识产权、法务、售后服务和文化习惯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基于互联网新型的贸易是一种综合复杂的形态,一方面希望利用互联网向中国制造业改善供应链,提高产品丰富度,一方面又很害怕中国制造业利用互联网的力量破坏本土的贸易和就业机会甚至利益机会。跨境电商出口正是在这两种复杂的诉求时代背景下,我们形成的一种新的产业局面,也就是说互联网+中国制造企业想走出去+海外采购行业想借助中国电子商务力量改善自己的供应链环境。所以我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就是跨境电商出口有可能,甚至在未来三五年以一种主流的方式来展示,而不是大家想象的传统电子商务模式,是对传统供应链中间环节的一种革命式的侵袭。比如说内贸电子商务发展蓬勃,中间很多实体渠道都会被淘汰掉,大量就业机会丧失。对于跨境电商来说这种情况很难发生,因为两个国家属于两种不同的整体,对方可能对新的业态作出新的反应,所以中国制造走出去我们推崇的互联网+,我们推崇的新的跨境电商出口,一定是一种分享经济,是一种共享经济,它是基于平等的基础上,基于国与国共赢基础上新的方式。所以大龙网在业界第一次提出一个新的模型,它不是网站模型。在电子商务行业由于BAT几家公司巨大的成功,几乎这个时代下所有人都认为电子商务就是开一个网站卖东西,几乎所有人都会说你的网店是什么?但是在跨境渠道用互联网替中国制造业打造渠道,可能不是单纯的网站这么简单。所以,大龙网提出两国双元,一方面我们着手来团结中国2300多个产业,希望把他们的产品通过共同质量认证方法把他们优秀的新中国制造的产品集约起来;另一方面,我们找老挝、柬埔寨、缅甸,到对方国家去,寻找对方国家本土化已经做的很成熟的供应链服务商,用互联网的方法把这两者连接起来,由过去那种效率比较低下的贸易方式变成一种线下我们中国的产业带可以在对方国家开设中国产品体验店,可以在对方国家和对方国家供应链服务体系开设中国产品的海外仓,但是双方买家和卖家不像过去坐着飞机跑来跑去,而是用移动互联网方式建立起新的通讯关系和订单关系、大数据关系。展望未来,很多地方政府的领导都提出了一个口号就是弯道超车,如果把我们传统的贸易渠道比作羊肠小道,那么新形势下的移动互联网+海外仓+海外展+新中国制造的生产能力,再加上国外本土化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把它们整合起来,也许就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超越。因为我们从过去的国道有可能会换到一个新的高速公路,新的高铁上。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许在未来我们中国的跨境电商出口基地不一定是生产制造业基地,正如同优步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可是它自己没有一辆出租车,美国最大的物流公司没有一辆卡车的道理是一样的。通过互联网,通过大数据,通过网络的整合,为1500万家新中国制造的商人在全球建立起服务体系,建立起全球驿站,实现国与国之间基于公平贸易的共享新经济模式,这就是我所描述和所期待的中国跨境电商出口渠道发展的未来,谢谢大家!
  • 向苹果许可专利后 华为又起诉三星侵犯知识产权

    热点聚焦 2016-05-25
    5月25日凌晨消息,华为公司宣布,讲师智库在美国和中国提起对三星公司的知识产权诉讼,包括加州北区法院和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华为在诉讼中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对华为进行赔偿,这些知识产权包括涉及通信技术的高价值专利和三星手机使用的软件。华为称,作为主要的移动通信标准必要专利权人,其有权从使用其技术但未获得专利许可的公司获得合理赔偿。希望三星尊重华为的研发和知识产权成果,停止未获得许可情况下的专利侵权行为。“智能手机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行业内有大量的专利交叉许可协议来保障合法的技术共享。本着这一理念,华为多年来积极与行业内其他专利持有人进行谈判和交叉许可,先后与几十家业界友商签署了许可协议。”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丁建新说。此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最新许可备案登记信息显示,去年华为向苹果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有消息称,去年华为与苹果达成一系列专利许可协议,覆盖GSM、UMTS、LTE等无线通信技术,双方的专利数量此次也是首次被公开。华为年报显示,2015年华为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无线通信标准的研发投入为596亿元人民币(92亿美元),占销售收入15%。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15年国际PCT专利申请数量统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了3898项专利,较上年增加了456项。截止2015年底,华为在全世界范围内累计获得授权专利 50,377件。 
  • 21年前砸出千亿产业 如今他要再造全球帝国!

    热点聚焦 2016-05-25
    这位1949年出生的、长着一张憨憨的国字脸的山东汉子,是他那一代企业家中最勇敢、最有魄力的一位。深谋远虑、总揽全局,体大思精、元气淋漓,不破不立、大破大立,是他的商业人格!今天,他似乎遭遇了商业生涯中的低谷!但他没有屈服, 毅然将自己一手缔造这个千亿级体量的商业帝国打散、砸碎、聚合、重造,使之从里到外、从文化到流程,再度脱胎换骨,涅槃重生!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SYB讲师张瑞敏,一个具有企业领袖特质、雄心浩荡却又始终在失败焦虑中埋头前行的中国企业家!张瑞敏,几乎等于中国工业3.0模式的集大成者和标杆!中国工业3.0模式的开创者,是张瑞敏;中国工业3.0模式发力的信号枪,其实是张瑞敏抡起打锤子砸烂76台冰箱的巨响。就是那一锤子,成全了中国制造3.0模式,也成全了张瑞敏作为企业江湖老大的名号!这一切,发生在号称中国企业元年的1984年。这一年,中国发布了《推行城市体制改革的决议》,借鉴农村年产承包责任制,把国营企业通过承包的方式给到厂长们。时势造英雄,张瑞敏迎风舒袖的年代到来了!1985年,张瑞敏的一位朋友找到厂里来,要选一台好的,张瑞敏让他去挑选。可是这位朋友挑了很多后发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了一台。 朋友走后,张瑞敏他叫人把尚未运出厂的400台冰箱全部检查一遍。检查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居然有76台不合格。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青岛日用电器厂担任厂长,这时候的海尔集团还不是青岛电冰箱总厂,只是个生产劣质冰箱的小厂子。张瑞敏怒了!第二天, 张瑞敏把厂里的干部和工人召集起来,叫工人把有缺陷的76台冰箱搬出仓库,拉上大街,在众目睽睽之下抡起大锤一台台砸毁。张瑞敏当街亲自抡锤!这一砸,把质量第一的信念,注入了海尔的基因,从此海尔走上了标准化、产品质量第一的道路。张瑞敏革新了工厂的质量管理方式,将员工分成许多自我管理型团队相互竞争,建立了一整套高标准、精细化、覆盖全国的服务管理模式, 这些都成为海尔电器多年称霸中国家电业的最核心的竞争力。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是800多元,相当于一个职工两年的工资。对1985年的一家小厂子,这76台冰箱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然而,张瑞敏说砸就砸了。这在1984年的中国极具震撼效应。这种悲壮的场景深深地印在每一位员工的脑海里。3年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个国家质量金奖,在中国的销量蒸蒸日上!7年后,“海尔”又一次在国际市场上扬名立万:德国市场上所有品牌的冰箱和中国海尔冰箱揭去商标后,放在一起进行试验,海尔冰箱质量排第一!海尔从此逐渐在国际树立品牌!而这一切,源头在于张瑞敏这抡锤一砸。铁锤和冰箱沉重的撞击声,成为中国制造质量突围的宣言书,成为中国工业3.0的一面旗帜。雄霸天下的索尼破产了,牛逼哄哄的松下、夏普等都衰败了!相反,海尔从一家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年销售收入2000亿元的大型企业,名闻天下。张瑞敏,也从一个英姿勃发的中年人,渐入花甲。1984年到2016年,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世界的企业版图,堪称天翻地覆慨而慨!海尔登上了成功的顶峰。然而,就像《易经》所说的“亢龙有悔”,海尔和张瑞敏,也面临着峰顶上空气稀薄的处境。国内外家电市场也变了。家电消费已经趋向饱和,大家对家电从需求,从以前的饥渴型购买,变成了必须追求有个性化的高质量。中国工业从追赶型,渐渐成为了龙头羊。在追赶的时候,海尔有发达国家成熟的管理经验可以借鉴,有现成的技术可以引进,现在海尔更多要依靠自主创新。而正前方,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一场工业化4.0的巨大变革,正在酝酿,暴风雨随时到来。德国人正在磨刀霍霍,努力向柔性化生产、个性化订制、分散化控制的工业4.0模式转变。如果他们成功了,就能对中国工业化3.0模式,进行降维打击。于是,巅峰时刻,张瑞敏处在深深的焦虑之中。 他深知,巅峰的旁边,可能就是悬崖;如果沿着海尔成功的道路走下去,或许在他有生之年,海尔仍将持盈保泰,但未来总有某一刻,就像一个绝顶的剑客,面对工业化4.0的手枪,仍可能一败涂地!换成别人,对这种或然或隐形的挑战,可以视而不见!但是张瑞敏不是这种人, 他始终无法忘记德鲁克的警告:“不能放弃昨天,是许多企业走向没落的原因。”他为自己的远见所焦虑!终于,张瑞敏下定决心:今日之我与昨天之我战。和21年前一样,张瑞敏要干的,是要去缔造一种全新模式:中国工业4.0模式!彻底结构、颠覆重生,哪怕为此提前承受转型的阵痛,虽九死而不悔!张瑞敏又一次抡起了大锤。只不过,上一次他砸向的,是自己生产的冰箱;这一次,他砸向的,是21年来辛辛苦苦建立的一种生产体系和商业模式!张瑞敏的把拥有6万多名员工的海尔拆分成2000多家“小海尔”,号称“创客团队”,这些小团队独立作业,一条龙接单生产销售。无疑,这是一个超级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张瑞敏的目的,是将企业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进而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实现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为啥要这么干?张瑞敏说, 就是要解放海尔,打掉像“烤熟的鹅”一般没有市场神经的公司中间层,让每个团队能够直接、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并对其他企业大规模生产的产品进行个性化定制。怎么直接接受用户需求和订制的信息呢? 张瑞敏的想法,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与用户零距离,实现“用户复兴”!进而,张瑞敏提出的“人单合一” 、“用户全流程体验”、“自组织”、“开放平台”、“按单聚散”、“产品去商品化”、“价值交互”、“接口人”等思路。张瑞敏这一系列的转型探索已经渐见成效!——海尔的一个自称iSee Mini的创业团队发现了一个电视市场:将电视图像投影到天花板上以便让孕妇更舒服地观看。——另一个创客团队向合肥一名孝子提供一台为他的书法家父亲定制的空调,上面刻着他父亲最喜欢的成语——“天道酬勤”。——用户可以参与设计的定制版迪士尼冰箱成为在海尔“众创汇”平台的一个亮点,广受欢迎!——解决传统高校公用投币、刷卡洗衣机中排队难、找币难的海尔洗衣APP,解决洗衣机内桶容易积塞污垢、号称在网上与90多万人次的互动得到解决方案的海尔免清洗洗衣机,甚至是品质有保证、产量稳定和价格可预测的鸡蛋业务,也都成为了海尔旗下小微创业团队的经典案例。为了转型,海尔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2015年,海尔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4%,而净利润则同比下降19%。也就是说不到一成的收入下滑却带来了近两成的净利润跌幅。然而和21年前一样,张瑞敏很淡定,因为这一切,早都在他预料之中。 张瑞敏说了:企业转型,高速飞行的飞机在空中换引擎。一下换4个引擎不可能,只能是先换一个,另外三个保持飞行,换好之后再换另一个。这时要做的是,减慢速度,但不能减到不能飞行。同时,抢时间把引擎换了。这是一场赌博吗?也许吧。按照张瑞敏的话说: “面对巨大的挑战时,你可以选择坐在那里不动,但唯一的结果是你将玩完。我们认为更好的选择是去拼搏。”20多年来,海尔所取得的成就,可以折射出中国制造的伟大成就。如今,海尔所面临的困难,也反映了中国制造遇到的深刻矛盾。海尔正在探索的转型,也可以为中国制造的升级换代,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张瑞敏讲过一个故事: 海尔转型创业,就好比把一艘航空母舰拆掉,重建了很多小船,并让这些小船联合成一个舰队。张瑞敏作为这艘船的设计师,曾经辛辛苦苦亲手打造成了这艘船,现在却要忍心亲手拆掉它,这才是做企业最难的。张瑞敏现在再做的,不是三维的营销革命,而是一场4维的前无古人的四维度的工业模式再造: 打破原有的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从地面转至网上,用信息化手段再造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推行个人订制,实行柔性化生产,进而打拼出另一条上升曲线。与此同时,海尔毅然地迈出了国际化的坚实一步!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就成为人类的食物,但从里面打破,则是新生命的诞生。3月31日,海尔临时股东大会以99%的通过率,高票审议通过购买通用电气公司家电议案。此前,青岛海尔购买通用电气家电方案已获得中国国家发改委确认函以及美国反垄断审查,交易预计在2016年年中完成。 海尔并购通用电气家电一旦完成,海尔体量将大幅增加,海外收入比例将大幅度提升,这将是中国企业对于世界家电版图的权力再分配。二十年前,张瑞敏在题为《海尔是海》的文章里写道:“ 随着海的号令执着而又坚定不移地冲向同一个目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因此,才有了大海摧枯拉朽的神奇。”海尔是海,张瑞敏是海,中国制造是海!当这片深海摧枯拉朽、激荡万物时,也许并非所有人都能明白!但 这片伟大而浩瀚的深海,必将容纳衰朽、孕育生命、创造奇迹!壮哉,张瑞敏!壮哉,青岛海尔!壮哉,为中国制造扬眉吐气而奋斗的中国企业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