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运营商的5G边缘战

    热点聚焦 2020-03-09
    5G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海量数据的产生在给网络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把算力的需求推到了边缘端,边缘计算在全球获得空前关注,需求量不断扩大。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将有500亿的终端和设备联网,其中有超过50%的数据在网络边缘侧进行分析处理和存储。边缘计算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万亿级。《5G时代的边缘计算:中国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最发达的物联网市场,三大运营商制定了宏大的5G规划,包括计划从2020年推出的5G SA网络。中国在5G和物联网领域的领先地位为边缘计算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运营商处于该产业的核心地位。三大运营商争相发力边缘计算应用场景正在迅速向物联网应用领域延伸,这正与运营商5G时代的创新应用不谋而合。因此,大力发展边缘计算,推动5G边缘计算应用落地成为运营商的首要任务。中国移动早在2018年10月30日成立了边缘计算开放实验室,致力于提供产业合作平台,凝聚各行业边缘计算的优势,促进边缘计算生态的繁荣发展,目前已有 34 家合作伙伴。在应用领域,中国移动边缘计算开放实验室已经和合作伙伴进行试验床建设共15项,涵盖了高清视频处理、人工智能、 TSN 等新兴技术,涉及智慧楼宇、智慧建造、柔性制造、CDN、云游戏和车联网等多个场景。2019年年初,中国移动还发布了《中国移动边缘计算技术白皮书》明确了技术路线,以及边缘计算“Pioneer 300”先锋行动,目标在2019年评估100个可部署边缘计算设备的试验节点,开放100个边缘计算能力API,引入100个边缘计算合作伙伴,助力商业应用落地。目前,该目标已基本完成。中国联通是边缘计算试点方面的“先行者”,早在2018年2月就宣布正式启动全国范围内15个省市的边缘云规模试点及数千个边缘数据中心的规模建设工作。在上海2019MWC展会期间,中国联通——正式揭牌“5G+边缘云业务运营中心”,并举行“首批商用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与行业分享中国联通如何通过MEC边缘云“1个业务运营中心、10个孵化基地、100个行业应用、1000个边缘节点”赋能5G千行百业。联通MEC边缘云聚集了产业链上诸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已在国内20余个地市开展试点,陆续打造了智能场馆、智慧安防、智慧港口、智慧景区、智慧水利、智慧校园、智慧商场、云游戏云VR等应用示范标杆,为5G商用铺平了道路。同时,在产品上,联通边缘云也构建了开放灵活的边缘业务平台CUBE-Edge,合作孵化Edge-Eye边缘眼、Edge-Video新媒体、Edge-Link工业机器视觉检测、Edge-Link AR/全息远程教学及维修、智能网联等创新业务产品。中国电信在MEC方面提出5G MEC融合架构,基于通用硬件平台,支持MEC功能、业务应用快速部署。同时支持用户面业务下沉、业务应用本地部署,实现用户面及业务的分布式、近距离、按需部署。还支持网络信息感知与开放。目前,中国电信进行了一些MEC的探索,主要有三种部署模式:第一是点模式,面向大型商场、校园、博物馆等高密度高流量高价值客户,按点按需部署,提供缓存、推送、定位等;第二是块模式,面向大型园区、工厂、港口等有本地数据中心和云服务需求的大中型政企客户,提供虚拟专网、业务托管、专属应用等;第三是雾模式,面向需要跨区域、大范围内给大量最终用户提供就近服务的客户,在省级和全国范围内规模部署,提供边缘CDN、存储、行业服务等。分三步部署边缘计算《5G时代的边缘计算:中国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报告指出,早期的边缘部署旨在满足智慧港口、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的需求。随着5G网络在未来几年的扩展,诸如自动驾驶、体育赛事和游戏等边缘用例将得以实现。ECC称,目前在中国40个城市的各个行业中有超过100个边缘计算项目正在上马,包括智慧园区、智能制造、增强现实/虚拟现实 (AR/VR)、云游戏、智慧港口、智能采矿和智能交通等领域的项目。此外,报告称中国运营商预计分三步部署边缘计算,这也反映了5G网络逐步部署的态势以及行业和企业的数字化速度。• 第一波(2018~2020年):实验网及定制化小规模部署。在这一阶段,边缘部署主要涉及专门的场景,旨在满足智慧港口、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的需求,边缘基础设施大多就近部署在现场。市场教育是吸引企业的关键。• 第二波(2021~2023年):初具商用规模。随着中国运营商大规模部5G网络(GSMA智库预测,截止2023年底5G网络将覆盖中国60%的人口),自动驾驶、体育赛事和游戏等边缘计算应用也将进行更多探索,边缘基础设施部署在基站汇聚点附近、区县/市区、区域数据中心。• 第三波(2024年以后):成为主流。随着5G技术的成熟,5G设备成本的降低,以及移动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协作加深,边缘计算部署的规模将逐渐得到扩大。自动驾驶和智能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边缘部署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随着规模增长,边缘计算的经济性以及效率都得到提高(如纳米处理),市场接受度也随之提升。七项关键措施应对挑战边缘计算的最新进展,加上中国生态定位新技术前沿的明确目标,为进一步发展边缘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边缘计算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尚待解决,如网络“边缘”最可行的位置、所需的投资水平以及最合适的商业模式。报告中明确了以下 7 项关键措施:一是明确边缘计算的最佳部署模式,推动边缘标准化;二是将边缘计算整合到更广义的5G网络投资规划中;三是解决云/边缘计算以及更广义的5G网络相关的高能耗成本问题;四是产业协同进一步下沉,拓展边缘计算与垂直行业间的探讨;五是利用企业对边缘计算的认知,推动边缘计算新试点和部署;六是提升媒体娱乐、智慧城市产业对于边缘计算的关注度;七是建立内容明确、关注点更集中于边缘计算且考虑到边缘部署独特性质和挑战的产业政策。其中多项措施涉及整个边缘计算生态,而有些则针对特定种类的公司。如果这些措施付诸实施,将推动未来5年中国边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文章来源:donews
  • 打造数字化战“疫”杭州样板 阿里巴巴跑出杭州速度

    热点聚焦 2020-03-05
    “我大胆预言,疫情之后,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3月2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杭州战疫情促发展工作推进会上表示。在本次疫情期间,阿里巴巴第一时间出资10亿元全球采购物资,菜鸟更是联合全球物流企业开通“绿色通道”,挑战危急时刻全球供应链的极限。在科学有序复工方面,旗下盒马更是创新性“借来”数千名“共享员工”抱团战“疫”。在阿里巴巴眼里,杭州人就是娘家人,即使出征湖北,也要“远程”照顾,不仅为杭州赴鄂医护人员送生活物资“出征包”,盒马武汉还每天为他们送热饭和水果,他们甚至吃到了马云专门为他们点的外卖。“阿里巴巴和杭州,过去一起发展,这次一起战斗!”正如张勇所言,这次阿里巴巴和杭州一起,经历了这次疫情的考验。在抗击疫情和发展经济的两场仗中,阿里巴巴不仅仅捐钱捐物,更输出数字化能力,在数字化战“疫”方面,打造了“杭州样板”,发挥了“杭州速度”。数字化防疫跑出“杭州速度”自2月9日余杭区率先在支付宝上推出健康码,到2月11日杭州全市推广,到浙江全省推广,到四川省全省推广,再到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指导支付宝加速研发全国统一的疫情防控健康信息码,只用了7天时间。数字化防疫跑出了“杭州速度”!杭州之火迅速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目前已有超过200个城市使用健康码作为电子通行凭证。杭州首创的健康码已成为各地政府数字化防疫的标配,数千万人工作生活的电子通行证。“抗疫情最需要有一个本地动态实时地图,健康、疑似、确诊,市民自己申报健康信息并实施更新,这靠纸做的路条是办不到的,得靠数字化办法。”支付宝高级项目管理专家易治说,“纸路条”是一个个孤岛,且只能证明你此时此刻的状态,但健康码是动态的,依据政府制定的标准,用户在健康打卡申报信息后,将各自领取到一张码,这张码随着用户自己每天的状况提交,所处区域的变化、健康状况等因素,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的动态管理,大大降低了政府的战‘疫’成本。”从“人肉登记”的“纸条路”,到动态数据的“电子条路”,看似简单的健康码,最终依靠数字化的办法,让因为疫情“关”上门的每一个人,不再是一座座信息孤岛,城市运行管理也拥有了可靠有力的数据支撑。健康码只是杭州数字战“疫”的缩影,作为“数字政府”标杆,杭州从疫情采集、防控隔离到治疗研发,各部门都有条不紊、快速响应,市民也迅速运用起数字工具。支付宝上线的“疫情服务直通车”专题页面,包括疫情实时播报、在线问诊送药、 查询确诊通行者等线上功能;教育局的空中课堂为全市180万师生提供在线教学服务;医保局通过“口罩线上预约+线下配送”模式,累计为市民发放口罩15万单……全链路的数字信息技术,为这座城市构筑了一套全新的“数字防疫系统”。数字化战“疫”让控疫情保经济成双选数字化战“疫”,也让杭州在面临控疫情还是保经济时,可以大胆地做双选题。数字化技术的沉淀,让企业在复工复产的“战疫”中,有信心喊出“用数字化夺回‘失去的一个月’!”杭州首批复工的企业朝阳轮胎,早在4年前就把钉钉引入了公司,2月8日接到杭州市政府通知企业可以通过钉钉提交复工申请后,不到一个小时,朝阳轮胎的申请资料就已经通过系统递交成功,3600多名员工无一错漏。不仅如此,在朝阳轮胎,钉钉已经实现与生产流程系统的打通,可以随时监测国内外各条生产线的情况,数据异常很快能发现,曾经的人工填表模式成为历史。而在淘宝二月份的经济暖报中,淘宝直播成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新风口,让很多受疫情影响的商家有了“绝地反击”的机会:林清轩、小龙坎、红蜻蜓等都把业务重心转移到淘宝和淘宝直播上来。像美妆品牌“林清轩”,2月初业绩暴跌90%,开启淘宝直播之后,仅用15天业绩反而比去年同期还增长45%。早在1999年创业之初,马云就表示,互联网会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21年过去了,杭州,也许比全国任何城市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背后,一个城市所经历的深刻变化。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在这场数字化战“疫”中,大力开展服务创新和业务创新,输出了开放、灵活、即插即用的数字化能力,帮助政府在数字基础设施上“长出”各项数字化新本领。新一波数字化浪潮正在到来,在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路上,杭州和阿里巴巴都会朝着数字化建设的新发展方向,鲲鹏展翅。文章来源:联商网
  • 16岁工地打工,连地瓜都吃不上,现在身家176亿!

    热点聚焦 2020-03-03
    希望你也能有大格局,成就大事业,获得美好的人生现在很多人开玩笑说自己穷,都爱说自己是“工地搬砖”的。可想而知在大家心中,工地打工真是一件没前途、赚钱也少的职业。但有一位企业家,他16岁就到工地打工,经过多年的打拼,现在居然打拼出了176亿身家!从工地搬砖,再到现在的亿万富翁,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叫欧宗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故事。穷到地瓜到吃不上16岁工地打工1964年,欧宗荣出生于福建莆田,据欧宗荣后来回忆,他出生在莆田最贫穷的镇最贫穷的村最贫穷的家里。那里经济落后,当地的盐碱地不宜种植,只能种地瓜,因此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很清苦。欧宗荣一家又是当地最穷的,祖上都是务农为生,因为兄弟姐妹多,所以欧宗荣从小读书连书包都买不起,吃地瓜也吃不饱,甚至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在村里破旧的祠堂里。改革开放之后,不少当地人都外出谋生活,16岁的欧宗荣也不例外,他在1980年就跟随着大哥欧宗金一起外出打工。现在的16岁少年,或许还在家人的照顾之下,但那时候的欧宗荣,已经是辗转多地,风餐露宿,到处奔波。兄弟二人,先是到福建三明的尤溪,后又辗转江西宜春、南昌等地,到建筑工地学做石件。经过1年的学徒生活,17岁的欧宗荣虽然年纪轻轻,却技术过人、为人也机灵,于是当上了施工队负责人,开始承接工程。在这之后,他又积累了几年,到了1985年,便把经营重点转移到路桥施工上来,成立了江西正荣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当时,所有人的焦点都放在了沿海城市,但欧宗荣却觉得太多人都去沿海,自己的实力不够,竞争不过别人。况且自己所在的江西也需要建设,没准这里也有好机会,就留了下来。他的方向走对了,当时江西的发展虽然不比沿海,但是也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欧宗荣的市政工程公司,正好获得了不少机会。在江西发展初期,他参与了江西豫江大桥、南昌市司马立交桥等许多重点工程建设,因为讲求信用、质量,声誉也越来越好。亏掉几千万也要坚持质量在事业的打拼阶段,欧宗荣也曾面临过很多次困难。1994年,欧宗荣负责南昌市昌北新区前期道路建设,一年后该开发区建设暂停,欧宗荣被欠了数千万工程款。不少人都说,欧宗荣应该狠狠闹一下,把钱要回来,毕竟1994年的几千万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欧宗荣摇摇头,说政府不是有意拖延,而是有困难,不能在这时候落井下石。于是他不仅没有提欠款的事情,反而加大了投资,这让他很快获得了周围人的信任。1996年,修建吉安万安大桥,由于突发洪水,欧宗荣的设备受损,损失了几百万。有人劝他赶紧停下来,然后先让政府解决问题,但他摇摇头,继续坚持按质按量完成了工程。虽然亏了1000多万,但他由此名声大噪。经过了这两次,周围人都知道了欧宗荣是一个说话算话,能把事情做得妥妥帖帖的人,于是都来找他合作。就这样,欧宗荣的生意蒸蒸日上,快速拓展。欧宗荣说:“许多商人在经营的时候,如果合作者遇上困难,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但经商之道在于相互发展,如果合作者出问题了,肯定会伤害到自身,只有携手走出困境,才有利于双方发展。”1998年,欧宗荣整合分布于福建、江西等地的 8 家全资企业,在福州设立了福建正荣集团有限公司。此后,欧宗荣的企业每年都在快速增长,现在市值已经达到245亿港元。2019年11月7日,2019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公布,欧宗荣以176.8亿元财富值排名第126位。你看到什么,你就得到什么看完欧宗荣的故事,不知道你有什么感想,我的感想就是一句话:眼界,才是你一生最大的财富。欧宗荣出身贫寒,16岁就出来打工,在工地当学徒。很多人和他的经历类似,但只有欧宗荣能够成为亿万富翁,很多人一辈子就在工地打工了。区别是什么,就是眼界。因为欧宗荣并不能忍受这样的日子,他想要赚大钱,所以他看得更高更远,能忍受的也更多。在这之后,他又亏掉了几千万,他大可以吵吵闹闹,把钱要回来,甚至停掉工程,什么时候有钱再开工。但他选择相信对方,继续把工程做好。你说欧宗荣不心疼吗?他肯定心疼,但他的眼界并不在这几千万上,他想赚更多,这几千万只是一个资本,让大家知道他是值得信任的。正因为如此,他最后也成功了,现在身家176亿。同样是一座山,但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你若是习惯于站在山脚,那注定体验不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震撼与喜悦。人生也是如此。你看到了什么,你就会成就什么。硅谷投资人吴军曾在《见识》中说:“很多人之所以将人生越过越窄,不是因为不够聪明、没有机会,而是因为见识太浅,封闭了视野,从而过早地过上了安逸的生活,停止了奔跑。”大的眼界,才能成就大的事业;不同的眼界,成就不同的人生。希望你也能有大格局,成就大事业,获得美好的人生。文章来源:36氪财富故事
  • 每日新增4万用户 复工率达110% 叮咚买菜如何增员增效?

    热点聚焦 2020-03-03
    疫情期间,市民对手机买菜需求非常高,各生鲜电商增长较平日增长迅猛。亿邦动力了解到,春节期间,叮咚买菜每天新增用户数超过4万,每天供应的蔬菜超过1000吨。目前,随着供应商逐渐返工、供应链能力不断增强,供应能力正在逐步提升。截至目前,叮咚买菜的人员已经恢复到节前的110%。叮咚买菜CEO梁昌霖表示,“新增的人力主要包括三部分,已经回岗的快递小哥、新招的快递小哥以及‘共享员工’。”“共享员工”与电动汽车共同提效订单量迅猛增长的特殊时期,叮咚买菜是如何保障人力、运力的?梁昌霖表示,“首先,我们通过和餐饮企业‘共享员工’,让暂时歇业的餐饮业员工到生鲜电商平台来上班,把人力补充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时也是传统餐饮业和新零售业态拓展合作空间,一起共渡难关,是大家自助、自救的一种方式。已经有1000多名餐饮业的员工在叮咚买菜的一线岗位工作,随着更多餐饮企业的加入,整体的计划是招纳1500人左右。”目前,和叮咚买菜合作的餐饮企业有10余家,包括鹿港小镇、伊秀寿司、绍兴饭店、安歆公寓等。为提升运力及效率,叮咚买菜在部分区域尝试使用电动汽车替代电瓶车送菜。据悉,目前已投入使用12辆蔚来电动汽车,分别投放到叮咚买菜12个前置仓。某试运营站点的配送小哥周小虎告诉亿邦动力,“春节期间,我们用电瓶车送单,一次性最多只能送20单,现在一次能送80-100单。蔚来加入后更快了,之前爆单的时候,我们有时候甚至要送到半夜1点才送得完,现在我们基本晚上9、10点就可以送完。”一位叮咚买菜联洋区域的前置仓站长表示:“之前,我们仓1天能够服务近1000个用户,在使用了汽车之后,一天能配送1700多位用户的订单。服务的客户增加了70%。让更多用户更快地买到菜,我们也很高兴。”叮咚买菜前置仓小哥在配送订单整体来看,针对这次疫情,叮咚买菜进行了一个较大调整,即不再强调30分钟配送到家,而是采用预约的方式,但预约一个时间点后,叮咚买菜依然实行这个时间点后30分钟配送到家,这与其他同行实行的2小时配送到家、次日达有较大区别。对此,梁昌霖认为,提前预约会让叮咚买菜的分选和配送更加集约,效率更高。如果行之有效,也可以成为生鲜电商企业应对突发情况的有效解决方案。除夕夜,叮咚买菜CEO梁昌霖在前置仓给一线员工拜年、发红包平抑物价,不再考核毛利率据悉,叮咚买菜今年是第三年实行“春节不打烊”,在节前,根据大数据预测,保留了75%的一线员工留守岗位,并储备了相对充足的库存。1月22日,由于疫情爆发,叮咚买菜内部紧急战略会确定接下来的目标是“保供应、稳菜价”,即不再考核毛利率与盈利情况。“做出平抑物价的决定主要是基于两个出发点。第一,卖菜是民生工程,应该是让普通消费者都能够承担得起。第二,今年是个特殊的春节,我们不希望大家因为感知到商品供应困难或者物价上涨,而进行囤货或者抢购,所以,我们认为稳定菜价是作为一个卖菜的公司应该做的事。很荣幸的是,我们的很多同行业都在一起做这样的事情。”梁昌霖说。具体来讲,叮咚买菜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以平抑物价。首先,通过产地直采,砍掉了传统生鲜行业中很多中间环节。特别是春节期间人力成本、中间的渠道费用很高,会导致最终的零售价格很高,但通过对接产地、进行直采,自己做了中间环节的工作,所以能够适当地降低商品采购价格。叮咚买菜采购员在原产地直采第二,通过改变配送方法提高配送效率、商品周转速度等,降低了各个环节的成本,可把价格适当地降下来。另外,叮咚买菜针对市民、企业不同的用户需求调整了产品的结构。宅家期间,市民们对快手菜、半成品类菜品的需求很高。据叮咚买菜的数据显示,近期半成品菜、快手菜的销量增长最快,几乎每天可以售出十几万份半成品菜。在叮咚买菜app上,“快手菜”的品类已经被放到第一栏,以方便消费者选购。另外,速食品销售量也非常高,仅次于蔬菜的销量。据梁昌霖介绍,“我们今年还开辟了一个栏目叫做‘过年菜’,与小南国、煌上煌、避风塘、新雅等几十家餐饮企业进行合作,将其特色菜做成半成品菜、预制菜,让市民们在家里也能简单加工做出酒店的菜,这些半成品菜的销售量也非常好。”针对市民需求量高的蔬菜、水果等品类,则专门新增了“大份简装”的形式。对于企业用户,叮咚买菜会根据销售大数据,给到企业定制化的订单需求。“比如家常菜是最受欢迎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辣子鸡丁、蚝油牛肉、笋干烧肉等是最受欢迎的菜。简易的袋装也比盒装更受青睐。”用户留存比单量增长更有意义虽说生鲜电商在疫情期间“火”了一把,但其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也浮出水面。梁昌霖认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努力保障“确定性”。“创业公司或者说一个依赖供应链能力的公司,最重要的是把各种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比如这次春节,遇到的需求是不确定的、天气是不确定的、人手是不确定的、供应是不确定的、物流是不确定的……遇到很多不确定,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各种不确定变确定,老百姓觉得你卖的菜品质好、丰富度好、能当天送达,这些都是确定的。能做到保障确定性你就很牛,我们就在按照这个方向去努力。”站在行业的角度,梁昌霖认为,此次疫情确实倒逼了全民级的线上业务集中体验,提供了不可逆的体验,加速了用户习惯固化与泛化的进程,相信疫情结束之后,也会让很多用户的存量需求迁移到线上。“但对比单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否实现用户留存,抛开留存去谈增长没有意义。而留存的本质就要看能否为用户创造价值。”他坦言,长期看,生鲜电商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的、确定性的服务,获取用户的信任,再不断打穿消费者钱包份额,最终建成基础设施级的公司。“这次疫情期间,种种极端条件让用户充分感知到了生鲜零售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做让用户放心的‘菜篮子’,让人们可以每天都吃得到平价的新鲜菜,而这一价值,也是叮咚买菜从创业第一天起就想做的,与初心完全一致,也因此能经受住挑战。因此无所谓风口,只有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文章来源: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