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媒:防范以区块链名义进行ICO与虚拟货币交易的风险

    热点聚焦 2019-12-16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近日发布关于防范以区块链名义进行ICO(首次代币发行)与“虚拟货币”交易活动的风险提示称,据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监测发现,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区块链旗号大肆炒作“虚拟货币”,ICO与“虚拟货币”交易活动在境内有死灰复燃迹象。究其本质,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以区块链之名,行ICO与“虚拟货币”交易活动之实,违反了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于2017年9月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有关规定,并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互金协会提醒,各会员机构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监管规定,恪守行业自律要求,主动抵制非法金融活动,不参与任何涉及ICO和“虚拟货币”交易活动的炒作行为。互金协会呼吁广大消费者应谨慎判断以区块链名义进行的ICO与“虚拟货币”交易活动,主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要盲目跟风炒作,防止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如发现有任何机构涉及此类非法金融活动,消费者应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或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举报,对其中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文章来源:艾瑞网
  • 带着8位农民起家,靠一顶草帽做出158亿身家,连英女王都用他

    热点聚焦 2019-12-13
    从国企员工到身家158亿的“草帽大王”,再到现在硅胶行业领导者,他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说起浙商,在中国经济领域可谓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胡润研究院公布的《2018胡润财富报告》,浙江省的亿万富豪数量达到了13500户,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位居全国第四位。大到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小到“吸管大王”楼仲平,靠一分钱成本的吸管赚到过亿身家,都是浙商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位非常低调的浙商,他的经历同样很传奇:他33岁抛下“铁饭碗”,带着8位农民,靠着编草帽起家,却赚得了158亿身家,连英女王都用他的产品!他就是罗立国,宁波合盛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被称为“草帽大王”。2019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罗立国以158.4亿元的身家上榜,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故事。01带着8名工人起家一年出口1000万美元“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有编帽人”,这是流传在“草帽之乡”浙江省慈溪市长河镇的一句谚语,罗立国出生在此。改革开放之后,当地不少农民都开起了小作坊,用自己祖传的做草帽的手艺,赚了不少钱。当时罗立国还只是国企里的一员,他看着身边的人都赚了不少钱,自己也忍不住想要下海。但他当时已经33岁,还捧着国企的“铁饭碗”,真要下海创业,如果没成功那怎么办?他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搏一把,他辞去国企的“铁饭碗”,东拼西凑了2万元,租了6间农舍,带着8名编帽农民,创办了慈溪市申谊工艺品厂,开始了创业之路。创业初期,他就雄心勃勃,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让家乡的手工艺品走向世界。创业的第一天,罗立国就放下豪言:“要让长河人编的帽子飞向世界。”但创业初期,没钱没资源,罗立国的厂子办得很艰难,他没有办法,只能咬牙坚持,把所有重担都挑起来。他既当老板又当工人,经常要和工人一起编草帽;他既搞技术又做销售,这边通宵达旦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做好一顶草帽,那边又要去跑业务,去不同的商场推销草帽。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罗立国的小厂就做出了260万产值,业界都震惊了!只有罗立国自己心里知道,这背后是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做出了成绩之后,罗立国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觉得光靠人工做草帽,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于是他积极寻找和外界的合作机会,与香港裕足有限公司合资兴办了宁波合盛工艺品有限公司。有了资金支持,罗立国远赴日本、德国、英国、美国,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之后,他和技术人员用3个月时间对老设备进行改造,制造出一套“漂、磨、蒸、烘、烫”的流水线操作设备。这样一来,自家草帽的生产规模和效率都大大增加,也填补了国内专业生产高档帽子的技术空白。如今Gap、Gucci、DKNY等这些国际大牌,不少产品都是合盛贴牌生产的。光是靠帽子,一年的出口额就1000万美元,这在这个行业是非常不错的规模了。不少国外客户都很喜欢长河人做的金丝草帽,连英国女王、日本皇室都是合盛纯手工编制金丝草帽的“粉丝”。虽然草帽生意做得很不错,但罗立国意识到,草帽这一行的规模有限,要想大发展,还是得在其他领域。于是,这位“草帽大王”又放下一切,开始“二次创业”。02二次创业重新出发最后做出158亿身家1999年,罗立国成立了杭州欣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始投资房地产业。之后,他推出了“七里香溪”别墅园、“集美·岸上蓝山”高档公寓等项目,都赢得了好评。2001年开始,罗立国创办了宁波罗宁硅酮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硅橡胶产品,开始向高科技领域进军,开始与硅材料结缘;2003年,他又创办了宁波合盛磁业有限公司,生产钕铁硼。之后的10多年时间,罗立国一直在硅基新材料领域深耕。在他的努力下,合盛的工业硅和有机硅的有效产能始终在行业中名列前茅,广泛应用于光伏材料、合金材料等行业。从零开始的艰辛,只有罗立国自己才知道,这些年来他一直奔波在外,只为了企业能有大发展。在罗立国的飞行记录上看到,仅2017年,他的飞行里程就已经围绕地球8圈。他自己坦言:“创业奉献是我最大的幸福,哪怕每月在新疆、四川、浙江、上海之间打飞的。”从国企员工到身家158亿的“草帽大王”,再到现在硅胶行业领导者,罗立国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成功背后,他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也告诉我们:要成功,就要吃别人吃不了的苦,付出别人不愿付出的努力!文章来源:36氪财富故事
  • 这些大牌都被中国收购 日本企业为何接连变卖祖产?

    热点聚焦 2019-12-13
    纵观近些年,中国企业收购日本家电巨头,早已不是什么大新闻了。2011年,联想集团收购日本NEC笔记本业务;海尔公司收购三洋白电;美的收购了东芝的白电、海信收购东芝黑电……事例不胜枚举。中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去投资并购。这些年,在日本市场,中国企业确实硕果累累,让人提气。中国企业收购日本品牌大事件时间表(图片摘自爱活网)这些辉煌的业绩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中国企业终于崛起了,我们把昔日的老对手,日本的家电巨头都给买了下来!可是,一向以“精明”著称的日本人真的会那么“傻”吗?他们真的舍得“忍痛割爱”吗?那么中国企业到底是抢到了宝贝,还是捡到了“一堆垃圾”呢?日本家电巨头成“中国制造”前两年,对于海信收购东芝一事,国内众多媒体的报道,标题都使用了“海信收购东芝电视”等字眼。实际上,海信收购的是东芝电视机的品牌服务,而并非东芝电视机的全产业。这一切无奈之举,恐怕要归结于东芝的“假账丑闻”,导致赤字倍增,加之日本僵化思想滋生的各种公司内部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于是东芝不得不“割肉”来拯救企业于水火。现如今,东芝的电脑业务也被夏普收购。此时,东芝旗下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业务销声匿迹,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目前,除索尼、松下外,以“日本制造”闻名的日本品牌家电业务已经悉数被中国企业并购,成为“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只是还挂着日本品牌的Logo而已。日本企业为何接连变卖家电产业?我们都知道,日本人一向给人过于循规守矩的刻板形象,日本企业风格一向比较保守,制度僵化、体系臃肿的大企业病普遍存在,并且过度崇拜技术,使得创新节奏放慢。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它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竞争不过中韩厂商是不争的事实。故步自封的日本家电企业纷纷抛售“家当”,一方面除了是因为缓解亏损做出求生存的无奈之举外;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所谓的“家当”,在日本家电企业看来,其实是拖后腿的累赘,甚至是“垃圾”。日本企业全面退市,是因为它们的工厂和流通渠道出现了巨大的亏损;但它们始终咬紧牙关,从未放弃技术研发的成本。日本制造企业对技术有着偏执的追求,这出于对“匠人精神”的推崇。为了让产品提高1%的性能,不惜投入30%的成本,这导致日本制造在价格上失去了国际竞争力。技术过盛导致产品性价比降低,市场售价往往高出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我们来看看“大法”,索尼之前也一直在生产自己的电脑。但是在整个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和韩国笔记本产业达到空前兴盛的大背景下,平井一夫再与中国和韩国拼市场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索尼选择将电脑事业全部“抛弃”,抛弃电脑产业的索尼从此致力于智能化和物联网的构建,同时扩大音乐、娱乐、影像方面的技术开发,进一步扩大优势。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家电的“接盘行动”?当我们一边接盘日系家电厂商的各种资产,一边确实要开始深刻反省——别人不要的“垃圾”,真是我们需要的宝贝么?一举收购昔日的日系巨头家电品牌可能会让我们有一种优越感——以前,我们跟日本,德国,美国一票发达国家学习;现在我们强大了,可以把国外的顶尖家电品牌买回来,从而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情绪。我国家电产业目前最基本的矛盾是自主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仍旧比较弱。中国家电的短板就是大而不强,以规模制胜。虽说中国家电企业正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日系家电逼到了绝路,但不得不承认,我国自主品牌的影响力仍然偏弱,收购日系老牌巨头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也算是一条清晰可见的捷径。但是,目前的基本家电产品,中国、韩国的生产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市场早已进入血海阶段。想要在血雨腥风中杀出重围,就一定要扩大市场,向海外进发。所以急于接盘拥有几十年海外市场经验的日系老牌家电企业似乎无可厚非。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真的有必要收购日本的家电事业来开拓尚未开发的东南亚甚至非洲市场吗?据调查显示,在非洲,家电知名度比较高的品牌一个是韩国的三星,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海尔,虽然海尔在非洲推出的只是一些中低端的产品,但不得否认的是,它在当地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口碑,并树立了品牌形象。而相反,许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东芝这个品牌。所以对于一些未开发的海外市场,中国家电厂商没必要收购日本的家电品牌,应该有信心用自己的品牌形象去开辟一片蓝海。好比华为,它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收购索尼的手机业务,而是坚持靠自主研发,打华为的中国品牌。所以它今天能够成为一个世界顶尖的品牌,我觉得这才是中国家电企业应该走的路。参考日韩企业的转型之路,无不是将业务重点向更具技术含量的核心技术上转移,打造属于自己的全新商业模式。核心技术终将改变未来——这不是靠简简单单的几单收购就能达成的夙愿,需要的是塌下心来在一个领域的深耕和付出,来不得半点儿含糊。 文章来源:艾瑞网
  • 力压俞敏洪:放弃公职去创业,20年后身家600亿!

    热点聚焦 2019-12-05
    “我觉得弯路才是一种捷径。多走点弯路,多点失败和挫折往往是上天对我们的眷顾,这才是成功真正的捷径。”说起俞敏洪,很多人都认识,他是新东方的创始人,曾多年霸占“教育界首富”的位置。但现在,有一个人却能力压俞敏洪,抢得“教育界首富”的头衔!他就是李永新,中公教育的创始人。2019年10月,李永新家族以600亿元人民币的身家,登上了胡润百富榜第40位。2019年11月,李永新更是名列《2019胡润百学·教育企业家榜》第1位,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界首富”、“最有钱老师”!创业20年,李永新走过了无数风风雨雨:放弃保研、放弃去政府部门和国企工作的机会,选择创业,却屡战屡败,最后咬牙坚持,才迎来现在的成功。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李永新的创业故事。01穷到没饭吃却立志要考北大1976年,李永新出生于吉林通化的一个普通家庭,爸妈都是普通工人,家里却有4个孩子,生活过得很艰苦。虽然家里穷,但母亲一直教育4个孩子要努力奋斗。“妈妈的教育是我的座右铭,她说奋斗才有未来。”后来李永新这么回忆。从小到大,李永新家里经常缺衣少食,有一次穷得连李永新的学费都交不上了,于是父母挨家挨户去借,才终于凑到钱。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李永新意识到,真的要好好读书,否则一辈子就要熬穷。于是,李永新开始用功读书,再加上他确实很聪明,所以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很好。但到了高三那年,因为压力有点大,李永新几次模拟考的成绩都非常低,这让家人非常担心。家人觉得,他最好报考军校或者师范院校,这些学校分数线比较低而且免费。可是李永新对自己很有信心,要考就考北大!家人半信半疑,但还是拧不过他,最后让他报了北大,没想到他真的考上了北大!02放弃保研和公职去创业失败3年连1块6毛的烤饼都吃不起1999年,在大学读了4年之后,李永新放弃了保研的机会,也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公务员和国企的岗位,选择了创业。李永新后来回忆自己的选择:“我遗传了父亲‘爱折腾’的特点。”在李永新的记忆中,自己的父亲是个特别爱折腾的人,1980年代就开始创业。1983年,李永新的爸爸借了1万元去创业,结果亏得一塌糊涂,还是李永新赚钱之后才帮父亲还上这笔钱。后来,哪怕父亲已经78岁,儿子李永新已经赚了大钱,他本可以颐养天年,但他就是不服老,开榨油店,做各种项目。由于父亲经常骑着电动车到处跑,结果出了车祸被一辆摩托车撞伤了腿,李永新觉得他这次不会再到处跑,可以在家享福了吧?结果他不亲自做项目,改投资了,投资了当地几家电动车销售企业。有其父必有其子,李永新继承了父亲的“折腾”,所以大学毕业之后,也开始打算自主创业。1999年,他成了新星伟业公司,这是一家专门为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全方位服务的公司。不少投资人对此很感兴趣,纷纷上门想要合作,李永新雄心勃勃,想要搞一番大事业。没想到现实很快给了他重重一击,由于缺乏经验,他给了投资人90%的股份,自己创始人团队只有10%。双方很快发生了矛盾,公司也就开不下去了。在这之后,李永新没有气馁,他觉得创业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就好了。但他没想到,自己会陷入屡战屡败的境地。有一次他和别人合作做了个“高考状元演讲团”的活动,他跑前跑后,到处拉人,提供了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把状元拉过来演讲),最后却只分了几千块,而这个活动收入了二三十万。后来他又做了一段时间,赚了一点钱,又跑去请老师做高考复读的培训。但老师都是兼职,上完课就走,对学生也不关心,学生成绩上不去,培训班又做不下去了,之前赚的钱又亏掉了这样做了3年,从1999年到2001年,李永新基本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都是看到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是误打误撞。迎接他的,自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经常穷得无米下锅,最惨时甚至连1块6毛钱的炒饼都吃不起。03专注做公务员考试培训赚得600亿身家他给创业者留下3条建议2001年,李永新已经创业3年,但还是没做出什么大成绩。此时他的一位大学导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他指了一条路:“你还是去做公务员考试的培训吧。”李永新在大学时考过公务员,在这方面有经验,后来毕业后又辅导了几个学生,结果这几个学生都考上了公务员。但当时他并没把公务员培训这个当做主业,直到导师提醒他才回过神来:对啊,为什么我不做这个?2001年,李永新正式进入公务员考试培训领域,成立了国内专注于公务员考试的第一批培训机构;2002年,李永新就决定进行利用互联网做营销了,于是中国公务员考试资讯网应运而生,这是他的流量入口;2003年,中公教育集团已经正式成立。就这样,李永新找对了方向,公司也发展的非常快。但其中并不是没遇到挫折,刚开始他创业时,不少老员工来了又去,最后坚持没离开的只有他一个人。这种失落感很多人都受不了,但李永新看得很开,他说:“创业企业不用一开始就追求完美的团队,正确的事就是做好自己。”经过10多年的努力,李永新把中公教育做得风生水起。截至2018年4月,中公教育在全国31个省市、319个地市建立了619家直营分部和学习中心、3000余名专职授课教师、2000余种教辅图书出版物、7000余名员工。它还成为了集合面授教学培训、网校远程教育、图书教材及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大型知识产业实体。2019年,中公教育更是在A股上市,现在市值1112亿!2019年10月,李永新更是以600亿元人民币的身家,登上了胡润百富榜第40位。创业20年,李永新对创业也有着很深刻的体会,他自己就总结了一下,觉得创业应该遵循以下3个原则:1、可控的商业模式2、就低原则比如IT、生物医药等专业性很强,如果没有过硬的背景和实力,不要盲目追求高、精、尖。其实一些门槛很低的领域更容易获得成功。3、可复制创业项目只有可复制,才能实现规模化,进而做大做强。除此之外,他还特别提到,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普遍眼高手低,有目标当然是好事,但一定要脚踏实地,从低处做起。04多走点弯路,才是成功的唯一捷径创业20年,头3年屡战屡败、碌碌无为,穷到连1块6毛的炒饼都吃不起,到现在身家600亿,李永新的创业经历,真的非常传奇。虽然曾经的失败经历听起来很惨,但李永新后来回想起这段经历,却觉得这段经历对自己帮助很大。他说:“一个创业者决心创业的时候要想清楚,你的未来一定有诸多失败,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并且在失败的过程中努力反思,那么,你干脆就放弃创业。”刚开始创业时,他总想着走捷径,什么赚钱就赚什么。后来他才发现,根本没有捷径,如果能让我们走平常的路已经是捷径了。他坦言:“我觉得弯路才是一种捷径。多走点弯路,多点失败和挫折往往是上天对我们的眷顾,这才是成功真正的捷径。”文章来源:36氪财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