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股评家到亿万富翁,身家258亿,他说创业成功无非就看这3点

    热点聚焦 2020-01-06
    从股评家到亿万富翁,身家258亿,他说创业成功无非就看这3点只有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如果你有炒股,一定会知道东方财富这个名字,那么一定对“其实”这个名字不陌生。“其实”并不是大家说的那个其实,而是一个“人名”,是东方财富创始人沈军的笔名。说起沈军,他的经历也很传奇:他读书时就开始炒股,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股民,后来进入期货公司,发表了不少期货评论文章,成为那个时候有名的股评家。他对B股的研究,使他被《大公报》称为“中国B股研究第一人”。2005年,沈军创立东方财富网,开始入局互联网财经行业。在这之后,他一路打拼,把东方财富越做越大,自己也成为了亿万富翁。2019年11月7日,2019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公布,沈军及其家族以258.1亿元财富值排名第86位。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故事。01大二开始炒股5年把公司做到上市沈军1970年出生于上海,1989年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时候,沈军就非常活跃,有报道指出,作为上海交大社会实践中心的创办人,出任第一任总经理。但真正让他走上成功之路的,是另一件时代事件。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黄浦路15号的浦江饭店孔雀厅开张营业。当时沈军还在读大二,但也被这新鲜事物吸引住,于是进场开始炒股。可以说,他就是中国第一批股民。1993年他大学毕业时,他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再加上当时中国进入了“股疯”时期,他因此进入了中国国际期货经纪(上海)有限公司。光是工作,沈军并不过瘾,于是他从1994年开始,开始在《上海证券报》等媒体上以“其实”署名发表有关期货等评论文章。之所以要取“其实”为笔名,是因为取自“期货市场”之义、英文“选择”Choose之音,又恰符合汉语“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意思。因为沈军的评论往往贴合实际、一针见血,预测性强,所以他逐渐声名鹊起,成为那时段的著名股评人士之一。1996年前后,沈军参与创办上海世基投资顾问投资有限公司,并且出任公司副总经理。在这期间,沈军的创作之路在延续着,《大公报》甚至将其称为“中国B股研究第一人”。但时代不断推移,情况也发生变化,互联网大潮与熊市低谷蜂拥而至,沈军也在思考,如何要走出一条新路,毕竟光靠写股评不能过一辈子。他开始研究如何通过互联网工具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带动更多投资者展开交流。2005年,东方财富网成立,沈军开始入局互联网财经行业。在沈军的带领下,东方财富将“更快、更准”的财经资讯做到极致,成功在财经媒体中找准定位,跃升至业内一线品牌。短短5年,东方财富就上市,成为A股首家网络门户。现在,东方财富的市值高达938亿,沈军的身家也高达258亿元。02从股评家到身家258亿他说无非就是做到这3点从一个股评家到身家258亿,沈军的成就非常辉煌,大家也很关心,他到底是如何做出这番成就的?特别是很多人创业初期,都会面对很强大的敌人,面对他们又应该如何应对?面对这些疑问,沈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他看来无非就3点。第一、一定要示弱。2005年,沈军带领创业团队在上海创办了东方财富网,开始跻身于网络财经信息服务业行列。但在这个圈子里,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发展已久,和讯、金融界、证券之星三大财经网站也已确立各自的行业地位。可以说,东方财富网只是一个后来者。面对已经进场并且有一定规模的巨头吗,沈军是怎么做的?他说:一定要示弱。所谓的示弱,就是任何想法,任何技术,任何创意不要过早跟巨头们去说,而且一定要保持低调。所以沈军当时做网站,第一点就跟所有包括新浪财经、搜狐财经、证券之星、网易等说:这只是我其实个人的网站。因此,他就能在这些平台上面打打广告,而且对方还看在沈军以前经常帮他们写股评的份上,不收沈军的钱。你能想象,现在阿里免费帮京东或者拼多多打广告吗?但当时的环境就这样,因为没有人看好财经网站,再加上沈军很低调,一直在示弱,所以沈军的东方财富网站也没啥人关注,发了就发了。所以沈军总结:当你不够强大的时候,一定要跟所有的同行们说:我只是小弟,我非常幼小。第二、要承受屈辱。2007年时,东方财富网的流量已经超过了网易,是同行流量的30倍。当年股市非常热门,沈军的同行竞争对手找到沈军,说想收购他的东方财富网。其中有一个大哥级的人物就和沈军说:我相信你是很专业的,但你的流量我认为是假的。为什么这位大佬会这样想?因为东方财富网当时的流量是第二名的10倍以上,但东方财富网的价值却只有区区300万,所以这位大佬觉得不可思议,觉得一定是造假。沈军觉得很委屈,我明明是真正的流量啊!但他想了一下,居然自己做一点假流量,然后告诉这位大佬:“我论坛上所有的发言都是我自己写,所有的回复都是我自己写,都是假的,你说对了。”为什么沈军要这样做?因为如果对方知道自己的网站流量真的这么大,一定会仔细研究,甚至会想办法打倒他。所以他宁可自己被对方羞辱一下,也要骗对方。后来他说:“这种屈辱无所谓——只是面子上的问题,最终我的竞争对手还是痛失良机。”第三、不要急于创业。沈军曾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当时创业初期,有个复旦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投了简历,沈军很开心,就把他请了过来面试。但面试之后,这学生却说,你们公司太小了,我准备回去创业。沈军很可惜,因为后来他估计,如果这学生留了下来,毕业四五年就能身家两个亿。所以沈军告诫大家:“刚开始大学毕业的时候,不要自以为太牛、太懂,我也是在工作十年以后才创业的。我觉得工作至少两三年能让你理解一个企业是什么样的,至少你要知道被人管是什么感觉,一个员工知道怎么被人管,老板是怎么来管你。你最好是碰到不好的老板,等你自己当老板的时候,你会对员工非常好,这种感受一定要有。”这是沈军在商场打拼多年的体会,好多人没有感受过就自己去创业,根本不知道跟员工怎么交流,觉得员工是替我打工的,结果在沟通时出了障碍。所以沈军提醒大家,如果你想创业,不一定非要马上创业,而是应该去一个创业公司。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你可以了解一个公司是怎么创造的,而且你也能理解创业的艰辛,并且如果不幸失败,那失败的也不是你。以上就是沈军多年来总结的3点创业法则,凝结了他多年的心血,也说明了他一路走过来,真的很不容易。其实,创业者一定要修炼好内功,而修炼内功就必须低调做事。只有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文章来源:36氪财富故事
  • 2020年购物车里的秘密

    热点聚焦 2020-01-02
    全时段、跨地域的电商平台往往更能描绘出消费趋势中的细微变化。1月1日,各大电商平台先后出具跨年大数据,用数据“画”出消费群像。诸多趋势不一而足:市场细分的颗粒度越来越小,消费行为越发多元化;“95后”的精神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带动了游戏市场的发展;长尾市场再度出现火爆局面,用户快速消化这些小众商品。虽然很多趋势可能并不显眼,但反映的是中国经济这一巨幅图景之下诸多细微的变化,并体现了中国社会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理念提升的过程。长尾市场“复活”消费行为的多元化,让众多小众市场爆发出了惊人的潜力,电商也不断囊括更多的商品与品类。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终消费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9年,线上平台的商品数增长超过往年,商品数同比增长96.6%,商品容量达到上年的近2倍。事实上,在互联网上存在着容量巨大的长尾市场,一方面厂商的传播、运输、仓储成本能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一个好平台能够容纳足够多的用户来消化这些小众商品。小众市场里,宠物用品的市场增速不容忽视。头部市场的猫狗出行、猫狗日用品类的商品数量增长超过1.9倍。此外,宠物服务、异宠用品、宠物零食等尾部品类中也有大量的新产品出现。有趣的是,宠物零食在2018年底成为网红,开辟了一个足够大的利基市场。目前,在宠物大品类中,宠物零食的成交额占比不足5%,但已达数亿元,增长超过了100%。根据《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19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突破2000亿元,宠物食品是最大的养宠支出,在细分市场中,宠物零食、宠物药品的消费支出则增长最快。同时,玩具品类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长尾市场。键盘乐器、毛绒布艺、益智玩具、积木拼插等品类构成了该领域的头部品类。2019年玩具领域的一款长尾爆品是盲盒,盲盒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潮玩”文化。在食品领域中,即食燕窝、即食佛跳墙等商品一度刷爆了“6·18”“双11”等电商大促的排行榜。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宠物零食、盲盒还是即食燕窝,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聚焦于不同领域的小众市场,通过互联网的力量联动线上线下,在“小市场”中抓住发展机遇,获得了商业上的爆发。大量新业态、新品牌、新商品的涌现主要来源于各品类的利基市场,长尾爆品聚焦于不同领域的小众市场,消费诉求得以充分满足,又为产业创新提供了生存空间。“90后”催熟“品味消费”典型消费现象背后投射出的是消费更加成熟、精致和多元化,在这背后可以清晰看到品质生活的路径,也可以看到“90后”消费群的快速入局。分析认为,经历了品牌型消费、品质型消费之后,一部分成熟消费者进入了品味消费阶段;“95后”的平均件单价增速最高,“90后”消费主张更强,在消费表现上会更抢眼。数据显示,2019年“95后”消费者的平均消费额增长超过30%,“85后”“75后”受家庭压力影响,消费增长较缓;46岁以上高财富值人群的线上消费额增速最高,平均消费额同比增长超过70%。2019年,“00后”买出了自己潮起潮落的浪式风格,这类消费者表现出敢尝试、爱玩乐、社交控。面对种种新的消费行为,电商企业开始用件单价解读购物车里的秘密。据了解,件单价是线上消费平均每件商品的价格,是反映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近三年,“95后”的平均件单价增速最高,表明“95后”在消费选择上更偏重于选择价格更高、品质更好或者更有品味感的商品。数据显示,到2020年,“80后”“90后”新生代的人口占比将达到29.5%,并将贡献53%的消费。他们的消费力将以年均14%的幅度增长,为上一代人的2倍,“90后”消费主张更强,在消费表现上“90后”会比“80后”表现得更抢眼。一份对“90后”消费观的调查报告显示,“热衷有态度的品牌”“热衷新鲜事物”“愿为幸福感买单”等已成为了“90后”群体消费的关键词,影响着他们购物时的抉择。超过60%的“90后”认为品牌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态度,52%以上的“90后”表示非常愿意尝试新的产品。消费市场能反映出人们生活上的很多变化,这些数据改变了人们对电商的认识。电商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促进市场更具有包容性、创新性,促进了产业和消费两端的平衡。从这个角度,能看到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结合后广阔的前景、产业发展的未来、消费市场的未来。抓住下沉市场近几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速显著高于城镇居民,相应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同比增速也高于城镇居民。苏宁发布的《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报告(2019)》强调了下沉市场消费升级的张力,称由于房贷、房租、车贷压力较小,三线城市与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更加强烈。与此同时,小镇青年们对跨境商品的热度不亚于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根据海外购物平台洋码头发布的《中国海淘消费报告》,跨境电商的发展让国内消费市场呈现出大众化态势,而三四线城市居民迸发出了比一二线城市居民更大的消费能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高度共享使得小城市人群热衷海淘,在吃穿用度各方面选购优质产品。此外,小镇青年在泛娱乐领域的消费有显著提升,其中以游戏、直播、短视频、网络动漫、网络阅读、网络音乐等板块较为突出,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下沉人群的消费升级。下沉市场带来新空间时,中产人群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并成为推动国人品质消费的重要动力。这部分人具有较为稳定和可观的收入,对于生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过往对于物质层面的追求,消费理念从“越便宜越好”转变为“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消费”,并且购物时越来越忽略奢侈品品牌的价值,偏向于高性价比、高质量商品。                               文章来源:艾瑞网
  • 1400人挤爆淘宝大学广州公开课,探寻电商增长新机会!

    热点聚焦 2019-12-31
    2020年,商家的增长究竟该怎么做?平台流量如何分发?新推广工具如何使用?内容的新机会点在哪里?12月25日至27日,淘宝大学携手行业小二、淘宝大学认证讲师以及各路大咖,在广州召开“粤赢2020 这!就是增长”公开课,为华南商家们带去解密领跑者增长的密码。这是淘宝大学第一次在华南地区举办大型公开课,原定千人规模的公开课现场迎来了超1400名商家,更有不少商家临时赶到现场报名。这是一个流量大分散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消费大爆发的时代,“增长”仍将是2020年的核心命题。伴随着下沉市场的不断开拓,腰部商家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公开课首日,淘宝大学和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简称CBNData)共同发布《华南电商消费者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在宏观经济上,广东省经济增长平稳,线上占比逐渐增大;政策倾向带来更多产业机会,其中,水产肉类、绿植盆栽、茶类是最具有机会的品类。在广东省,女装一向是当地的头龙行业。近几年,大部分女装行业商家都在尝试转型,力求从根本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一味依靠低价。在当下女装行业整体销售额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提高品牌溢价将是大部分中小商家的增长方向。“每年的‘双11’,广东的消费排名基本是全国第一,广东淘宝商家也是全国最多的。在很多行业都能看到华南商家的身影,但在行业中能够做到排名前三的,相对较少,还存在巨大的成长空间。” CBNData高级数据分析师夏志成指出,商家一方面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高效的完成销售过程;另一方面,人才体系的搭建尤为重要,电商方向的专业人才培训需要深耕。(图为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程晓)电商在变,消费在升级,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程晓认为,想要做好电商,首先整个服务体系要升级,然后要整合资源,包括产业集群的制造商、线下店都要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生意才能增长。程晓表示:“我们期待和淘宝大学一起,为广东的产业集群、为广东的优质商家赋能。期待2020年广东有新的变化、新的形式、新的服务出来。”这次的公开课将持续三天,围绕“增长”这一主题,淘宝大学认证讲师、行业小二从平台工具玩法、精准流量获取、消费者运营、平台直播玩法、短视频运营、聚划算等多维度多方面,继续为商家朋友们分享实操玩法、增长策略。(图为淘宝大学运营总监叶挺)“这十几年,淘宝创造了很多优秀的商家,这些商家都是淘宝大学的学员,包括主播达人、品牌管理者、店铺操盘手、企业主等等。淘宝大学希望将阿里巴巴最新的经验方法、成功店铺的理念技巧提炼出来,帮助华南商家更好的成长。”淘宝大学运营总监叶挺总结道,“接下来,淘宝大学将扎根在广州,辐射到周边城市,为华南商家带来更多生意增长之道。”华南地区是电商商家的聚集地,以往众多商家学员都需要特意到杭州学习。为响应华南学员们的强烈呼声,之后淘宝大学将在华南地区持续开课,带去更多成长课程和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实现生意增长。文章来源:itfeed
  • 农民出身,收废铜起家,现在身家320亿,拥有3家上市公司!

    热点聚焦 2019-12-26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或许就是差在敢不敢承担风险之上。说起世界首富,大家或许想起的都是微软老板比尔·盖茨、亚马逊老板贝佐斯等人。如果有哪位中国人能成为世界首富,那大家也觉得,一定是马云、马化腾这些人。但如果我告诉你,在2年多前,有一个中国人成为了世界首富,身家达到了50000亿美元,是比尔·盖茨身家的50倍!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海亮集团的创始人冯海良。2017年8月10日,海亮集团的股票总值瞬间升到了5.4万亿美元,由于冯海良持有海亮集团92.8%的股票,所以他身家50000亿美元。当时比尔·盖茨的身家还不到1000亿美元,所以冯海良的身家是比尔·盖茨的50倍。为什么海亮集团的股票会突然飙升?后来才发现,原来是股票交易员输入错误。所以仅仅当了8分钟世界首富,冯海良的身家就恢复正常。但即便有这次乌龙事件,冯海良的创业故事也很值得说道说道:他农民出身,靠着收废铜起家,苦熬30年,现在身家320亿元人民币,还打造出3家上市公司!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故事。01 农民出身,靠收废铜起家1960年,冯海良出生于浙江诸暨店口镇,店口镇是我国最大的铜加工基地。或许也是因为出生于这样的地方,注定了未来冯海良是要以铜起家。冯海良家中有兄弟姐妹7人,他排第6,家里穷得叮当响,爸妈也没多少钱供他读书。所以冯海良中学毕业之后,年仅19岁的他就前往供销社当一名营业员。是金子总会发光,哪怕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营业员,冯海良也做得很起劲。凭借着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表现,他很快就被提拔为分社经理的职位。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很令人艳羡的职业,但冯海良并不这样觉得。他一直在等待机会,想要做出一番大作为。直到1985年中央下达了政策,冯海良抓住机会承包了供销社下的一家小贸易公司,自己当起了老板。说是贸易公司,但其实就是一个收废铜的门店,冯海良就是靠收废铜起家的。但即便如此,冯海良也没觉得有什么丢人,反而越干越起劲。公司成立之后,冯海良就开始全国各地跑,收购废铜。仅仅几年,他就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赚得了第一笔资产。1989年,冯海良拿着自己这么多年的积蓄,成立了一家铜材厂,正式进入五金加工行业。为了能让自己铜材厂的产品能够卖出去,冯海良四处拜访客户、不断推销,吃过不少苦头。那时候,被保安赶、在客户办公室前一等就是几小时,这些事情没少发生。据冯海良自己后来回忆,当时真的是踏破铁鞋拓市场,在艰难的条件下,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创业精神,长期奔波于大小工厂之间。但冯海良都坚持了下来,他坚信要成功就要吃别人不能吃的苦。他越战越勇,越被拒绝就要继续推销,从不怕苦也不怕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之下,工厂陆续拿到了不少订单,产品销路也开始通畅了起来。当时,冯海良的公司还不叫海亮,只是单纯的以地方和行业命名。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冯海良就以自己的名字为谐音,给公司取名海亮。市场打开了,工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海亮生产的产品开始向格力、美的、海信、海尔、LG等等的知名企业供应。之后,冯海良为了进一步占据市场,先后建立了浙江、上海等7座生产基地。就这样,冯海良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王国。02打拼出3家上市公司现在身家320亿但在五金行业做出了一番成绩,冯海良并不就此满足,他开始进入其他行业谋求发展。1995年,冯海良创办了诸暨海亮外国语学校,进军教育界。在教育界,冯海良也做得非常出色,到了2002年海亮教育更是从集团独立出来,成立了新的集团公司。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海亮教育是我国最大的民办教育机构之一,也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在美国上市的教育集团。之后,冯海良又进军地产行业,同样做得风生水起。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的海亮集团已经拥有了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海亮教育集团、海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三家上市企业,在2018中国500强中排名位列第109位。而冯海良也从一个收废铜起家的农民,做到了现在身家320亿。03500万年薪招新人他说有风险也要拼一把即便已经成为了亿万富翁,冯海良还是不满足,想尽办法想要让企业继续发展。2018年8月,他开出年薪500万,聘请了3位平均年龄29岁的“管理天才”进驻海亮集团,担任自己的特别助理。2018年2月初,海亮集团启动“星青年”人才战略,面向全球招募5000名优秀青年人才,其中“500万年薪起步,招聘30岁左右的优秀管理人才”引发各界关注。这3位人才,就是从2万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的人员。500万年薪起步,3个人,一年薪资支出就是1500万元,10年就是1.5亿元。以后每年薪水可能还会递增。3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值这个钱吗?海亮算的什么账?是作秀吗?这一事件不仅在社会上,在海亮内部也引发了争议。冯海良并没有回避这些争议,在3位年轻人入职后,他专门写了一封2000字的《致全体海亮人的一封信》,直面争议,剖白了他的心迹,及海亮的人才观。在他看来,500万年薪是“海亮对人才渴求与尊重的充分展现,是一份庄重的承诺。”他觉得,人才总是要自己培养的,哪怕其中有风险,请来的年轻人有可能不成才,但总要试一下。他的一句话掷地有声:“海亮不会因为害怕风险而不敢作为。”听冯海良这么说,或许我们能明白,为什么他能从一个农民,打拼成现在的亿万富翁。想要成功,总要经历风险。冯海良从铁饭碗到毅然下海,再到五金行业做得好好的,又要跑去做教育行业和房地产。这其中,有风险,但更有机遇。失败者瞻前顾后,害怕风险,所以什么都不敢尝试;成功者也会担心风险,但不会因为有风险就什么都不做,而是会评估好风险,然后尽力去避开风险,取得成功。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或许就是差在敢不敢承担风险之上。文章来源:36氪财富故事